|
|
人际交往与市场交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叶航 最近,网络世界里最热的话题就是追星女杨丽娟的父亲自杀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想到一个话题:人际交往与市场交易。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杨父的自杀,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市场交易策略。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市场上的交易方式如出一辙,为了达成协议,彼此讨价还价,相互威胁,哄骗对方,一言一行都经过全面的策划。杨父为女儿追星自杀,留下了洋洋洒洒12页遗书,杨的遗书就如一个市场交易的要约:我决定以死抗议。我死了,你刘德华还要见我们孩子,不然死不瞑目。不见,天理不容,天不饶你。在杨父看来这是一个公平的交易,“我和我女儿,甚至我的一家已经付出了,而且付出很多,那我就应该得到。”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就是女儿见刘德华一面,或者是私下单独见一面。这样的交易没有成功,杨父又以“如做不到,宁愿去死”的承诺来做交易,作出承诺更是一种交易策略。然而,杨父所进行的种种交易只是一种强权式交易,他或他们一家是交易的一方,另一方刘德华是杨家私自认定的交易方,而在刘德华根本没有认定这桩交易的时候杨家就开始发出要约,同时又单方面对要约承诺,最后发生了如此荒唐的悲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许多自愿或非自愿组成的组织圈内,在你生活的组织圈内有着你无法回避的人际交往。公司、工厂、街道、学校以及我们的家庭都是我们生活的组织圈,而商务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婚姻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际交往关系。当然,在这样的生活圈内,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获得更多的幸福、快乐和自由。而在我们的市场交易中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利润。市场交易是以获得交易机会为前提,然后要约、讨价还价、承诺、达成协议,交易中交易双方有着一定的付出以及获得。人际交往是以获得交际机会为前提,然后是接触、感觉、选择一致、达成交际默契,交际活动中同样有着付出、获得。或许我们已经看到了人际交往的本质,人际交往同样遵循着市场交易的方式。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困惑与矛盾了。杨丽娟追星刘德华(按她的意思她不是追星,她是圆梦,刘德华是她梦中的亲人),她的心愿就是要见到刘德华,并与他私下单独会面。于是,她就开始着手来实施自己的梦想,首先是到刘德华生活的“组织圈”内寻求一个交际机会,然而,到刘德华的“组织圈”内是需要成本支付的,杨家在没有获得“交际承诺”之前就付出巨大的交际机会成本,在这种一相情愿的交际里,杨家却完全沉浸在一个假想的交际双方“达成默契”的交际中。 在杨丽娟事件上或许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的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唾骂杨丽娟,然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呢?我们在股票市场做交易的时候,看上去我们是在跟市场做交易,其实,我们都是在跟人做交易,你买进一只股票时是15块钱一股,你买进是你的个人行为,当股票上涨时你肯定是满心欢喜,然而,当股票跌进4块、2块钱一股的时候,你投资的150万只剩下40万或者20万的时候,你肯定会觉得老天不公平,你肯定会诅咒这个市场、你会谩骂这个股票的公司,甚至像杨丽捐父亲一样以死抗衡的人也有。我们在面对一种交易规则、一个市场制度或者面对一张交易合同的时候,这些规则、制度、合同跟你无关,你一般还能够理智地对待;如果这些规则、制度、合同跟你有关,且直接关系到你的利益的,你或许会不能理智对待。对你有利的,你肯定会积极支持,对你不利的,你多数不会支持。这就是我们在订立交易合同的时候为什么会谈判、博弈、甚至争执不下的缘故。 对别人的种种行为你觉得不可思议,而这种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却非常宽容,不但宽容,而且还希望迫使别人去理解自己。换个角度,这正是杨丽娟一家现在的处境。或许你会说你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傻事,事实上认真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不难发现我们自己的不足。尤其在市场交易的商业行为中,类似杨丽娟这样,以自己为中心迫使交易方接受要约邀请的行为其实很多。(叶航 专栏作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