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家庭作坊式的中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赵奕

  前些天,第一财经频道的《头脑风暴》请来了一些嘉宾谈中国电影。这里面包括影评人、导演、投资方等三种角色。

  在导演这方,我们看到了王小帅和张扬。张扬今年拍摄了《落叶归根》,这部小制作的影片票房非常不错。张扬说,他每年都是拿着自己写好的本子去找投资方,有钱了就拍。

  主持人问,为什么不找编剧呢?张扬说,他自己就习惯于这种状态了,觉得电影创作就是该如此。

  这就是中国影视创作的缩影,它是作坊式的。

  《电影故事》总编金娜跟我说起中国导演的状态,她觉得这些学院里出来的导演,都是奔着阿巴斯和阿莫多瓦去的,他们就是希望能够成为名垂青史的电影艺术家,当然,最后他们也获得不少奖项,但这与成功导演还有很大距离。

  金娜说,这世界每年的数百个电影节,中国导演要想拿几个奖,不难。中国从来不缺乏把艺术水准拍摄出来的导演,但是中国缺乏把票房做好的导演。

  为什么缺这类导演呢?首先,跟我们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有关系。我们的导演是培养出来的,他们在大学里面学的就是导演。而很多西方导演和演员,他们并非专门学导演的。比如Michael的扮演者Miller,本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以前学的是英国文学。

  科班出身的导演容易让电影远离市场,他们很容易忘记所谓“第七艺术”,也包括影院里面老百姓互动的那部分。所以,拿着琼瑶的本子和《越狱》、《24小时》、《CSI》等剧相比,我们就会看到明显的差距,人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一个创作班子在写剧本,你写一集,我写一集,他写一集,平时还要经常讨论一下剧本。

  撇开文化差异,我觉得这背后彰显了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不一样。中国目前的影视圈还是一个广义的师傅带徒弟的状况,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作者为本报综合新闻中心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