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彭德湘:麦肯是中国广告业的训练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06:3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刘鹤翔

  坐在记者面前的彭德湘有些疲惫,他刚刚从纽约总部述职回国。在他身后的墙上,贴满了北京麦肯·光明的员工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几乎个个都在笑。“广告这个工作很辛苦,但也常常会带来兴奋感。”他说。

  从1981年跳槽到台湾麦肯后,彭德湘的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到2000年,他已经是麦肯大中华区的总裁。在一个阶段,他还同时兼管过菲律宾和韩国的麦肯公司。

  《财经时报》:外资广告公司是随海外跨国企业一起进入中国的,它们给中国的广告业带来了什么?

  彭德湘:麦肯在中国的广告业务自1979年就开始了。不过,当时内地的业务是麦肯香港公司做的,在内地策划过

可口可乐、三五香烟等品牌的广告活动。到1991年的时候,广告业开始向外资开放,麦肯和《光明日报》合资,麦肯·光明的名称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麦肯是一家有104年历史的广告公司。基于做全球品牌行销的理念,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麦肯曾把埃索石油带向了全球。如今,麦肯的许多国际性的客户,像欧莱雅、强生、联合利华、UPS、微软、英特尔,都在中国市场建立起了经营系统。

  麦肯中国公司的创作团队来自世界各地,我们的创意总监,有的来自台湾、香港,有的来自美国、加拿大。除了国际客户,麦肯也把国外的广告创作、制作方法和广告行销系统带到了中国大陆。现在国内有许多广告界精英是从麦肯·光明走出来的。麦肯可以说是中国广告业的一个“训练营”和“兵工厂”。

  《财经时报》:有很多人觉得国外的广告常常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而相比之下国内的广告却单调乏味,您怎么看?

  彭德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内地消费者对广告已经很厌烦,因为他们对广告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了。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广告,会马上拿起遥控器换台。

  我们要尽量不让消费者换台,因此,麦肯在拍广告片时,首先会在消费者中做一个调查,如果消费者不喜欢,这第一关就过不了。

  《财经时报》:对麦肯这样一家全球性的广告公司来说,各国的文化差异会不会成为广告创意中的一大难题?

  彭德湘:一个国际化的广告公司首先要面对多元文化。麦肯做的全球性品牌,有的广告是用全球统一的脚本,有的是根据不同的市场量身订做。管理原则和创作原则可以相同,针对不同的广告活动、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市场,要调动不同的文化元素。

  广告文化就像饮食。不要说中国和菲律宾,就是同在中国内地,比如浙江和湖南,差异就很大。其他的流行文化、衣着文化等等也有类似的情形。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地方的文化差异性,做有效的广告。当然,就我现在负责的大中华区来说,内地、香港和台湾,由于语言相同,文化上有共通性,还是相对比较便于管理的。

  《财经时报》:艺术性和商业效果之间有时候互相冲突,你如何看待广告的艺术性和商业效果?

  彭德湘:广告不是纯美术、纯艺术,广告创意一定是同时追求视觉震撼与商业效果的。不管你创作出来的是平面广告或是影视广告,如果它不能转成商业行为,我们认为它是不值得存在的。如果你的广告不能使消费者产生对品牌的喜好,你就应该去当作家、当画家,而不是当广告人。

  客户通常会拿出预算收入的5%或者更多来做广告,把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钱交给广告公司处置。如果广告没有效果,客户没法回收成本,我们也没法向客户交代。当然,有效的广告并不就是俗气的广告,对广告信息进行戏剧化处理,往往能收到加倍的效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