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先有摊贩位置后有城市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0:40 中国经济时报

  -李甘林

  “上海无证摊贩可能在5万以上,光靠堵是行不通的。而且有些摊点确实便利了居民生活,因此我们允许城市化区域一部分小摊小贩的存在,给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市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孙芝兴介绍,“目前考虑的基本条件是:申请临时设摊许可证的摊主必须在上海居住至少半年以上,同时要向所在街道提出设摊申请,我们将和有关部门共同听取街道居民的想法,老百姓赞成,我们才会颁发临时许可证。”(2月26日《东方早报》)

  应该说,在春节休假后的第一工作日看到这样的报道,给人的联想和感慨是很多,也很复杂的。因为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浪潮的翻涌,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动迁徙,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们也被一个共同的棘手难题所困扰和焦虑,那就是我们的城市该不该允许摆摊设点,该不该把人划分三六九等,并人为设置苛刻的城市准入门槛,将那些“低素质”人群阻挡在城市大门之外?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不少城市的管理者们为此殚精竭虑,可很奇怪,他们的这番“好心”非但得不到本市市民的首肯和青睐,甚至招致更大范围舆论的反对和抨击,这或许也是管理者们意想不到的。

  其实,以前是没有城市、没有国家的。以汉字“市”的解构为例就很说明问题。《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把它简单翻译成为大白话就是,市的形成只是由于商品交易所自然形成,正午的太阳之下,是所有人都有权利积聚之处,只不过随着商品交易的活跃,人口的大量积聚,才逐步形成城市雏形,城市才需要管理,社会分工才越来越细致和规范。

  显然,在现代社会里,之所以仍然有着大量的“低素质”和在城市生存立足艰难的人群,这的确既有他们个人素质、眼界的制约因素,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更有不合理的

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对他们权利的限制和机会的剥夺所致,如城乡二元结构、推荐上大学、推荐就业,导致失业工人、失地农民丧失了重新就业的机会和劳动技能的缺乏,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的缺位以及就业准入的高门槛更使他们谋生不易。

  因此,既然过去这部分人已经为此支付了许多不该付出的代价,失去了宝贵的发展和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以维护社会基本公平与正义为己任的城市政府当然就有责任、也有义务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存,使他们有机会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解决自己和家庭生计。可以说,冒着酷暑严寒,在大街上摆摊设点正是不少人的无奈选择,甚至是他们惟一的生活来源,我们的城市没有理由以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为由简单粗暴地予以取缔,断了他们的生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如果说,一个城市真讲文明和形象的话,我以为,高度重视民本,体恤民生艰难,给所有弱势群体以公平、均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消除因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在适应性较弱者身上出现的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荡”现象,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这才是最高的城市文明和最值得张扬的城市形象,这也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所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