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旋风改革家元宏虎父犬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4日 06:38 经济观察报

  马立诚/文

    “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身上,就是莫大的讽刺了。

  元宏是中国历史上了不得的人物。10岁的时候,他就能用手指弹破羊的膊骨,骑马狩猎,箭无虚发。如果说这还算游牧民族看家本事的话,那么他涉猎诸子百家,擅长诗词歌赋,在马上口授文章一字不改,实在就是鲜卑族中的出类拔萃者了。

  他的长子元恂却全然不同,其实父子俩年龄才相差16岁。元恂得了幼儿肥胖症,从小就非常懒惰。骑马打仗这样吃力的事情,自然叫苦不迭,敬谢不敏。书呢,也是一页不看。成天吃喝玩乐。真个是茶来张口饭来伸手,十足的纨绔子弟。

  儿子如此不争气,元宏心里老大不快,父子两个少不了拌嘴。好在元宏年轻,自信来日多多。再加上平时没什么需要太子参与的大事,也就得过且过,一切推到明天。

  没料到,在迁都这件大事上,元恂却充当了改革的绊脚石,令元宏进退失据,难过万分,父子俩矛盾总爆发。

  把北魏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加速鲜卑族和中原汉族融合,是元宏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计划自公布之日起就遭到一些显贵抵制,尚在元宏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反迁都的中心人物竟然是元宏的太子元恂。

  迁都之争

  鲜卑族早先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如今的呼伦贝尔东部、齐齐哈尔西北一带。当时大兴安岭又名鲜卑山,鲜卑族由此得名。鲜卑人的生活曾长期停顿在原始社会阶段,以畜牧射猎为业,生活简单扑野,也没有文字。

  后来鲜卑族日渐强盛,收了点中原降人,造些兵器甲盾,学习汉语和兵法,逐渐在“五胡”(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中占了上风。新兴的鲜卑族由拓跋氏领军,向南扩张,屡战屡胜,占领河北及山西,386年建立北魏,397年定都山西大同,接着平定了柔然部落以及夏、北燕、北凉等国,于439年统一中国北方。北魏的贡献是,将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五胡十六国”分裂扰攘的局面,合为一个北方的中国政权。

  由此,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令人炫目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史学家许倬云说,东汉末年至“五胡十六国”,天灾人祸,北方汉族人口减少了一半!各种胡须样式和蓝绿眼睛的胡人大规模进入北方,填补人口空间,一些汉人则向江南流亡。“这一次为时二百年的人口大变动,在中国历史上实为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北方胡汉文化大融合。胡人定居,渐渐汉化。汉族中的大族也参加胡人的政权。汉人同化胡人,胡人同化汉人。这个过程不免反复冲突,痛苦多多,元宏家中爆发的冲突即是其中之一。但总的来说,是一步一步熔铸了中国北方新的华夏文化。

  元宏所作所为,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元宏自幼饱读汉族诗书,对当时发达的中原文化心向往之。北魏扩张之际,吸纳了很多汉族士人担任官员,并采用了汉族政权的典章制度。北魏多数君主对于汉族官员的建言献策,也能择善而从。鲜卑人还开设了规模很大的学馆,让鲜卑贵族子弟研习汉族的诗书礼乐,并祭拜周公、孔子,提倡农业。旧史书说:“魏之儒风始振”,实际是指鲜卑族吸纳了大批汉族官员学者之后,提升了本民族文化。两种文化互相激荡比较的结果,元宏立下一个誓愿:一定要彻底改革游牧民族的原始习俗,使鲜卑族尽快融入发达的中原文化,成为“诗礼簪缨”之族。从塞北迁都中原重镇洛阳,就是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曾是东周、东汉和西晋的都城,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那一段历史时期,洛阳的地位有如今天的北京之于中国。北魏时,保定才子杨炫之著《洛阳伽蓝记》,描述洛阳往昔景色,有“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的句子,可见都城繁华。与当时的大同相比,自然强出许多。

  但是人的习性大都安于现状,因循苟且。看一看东邻韩国目前正在策划的迁都遇到多少障碍,就能明白迁都不易。北魏开国不久就定都大同,到元宏迁都之际,已近百年。王公贵族世世代代累积了大量动产和不动产。要说搬家,一百个不愿意。

  为此,27岁的元宏在493年春天精心导演了一出以假乱真的危情大片。

  先是,元宏命令太常卿(负责教育、礼乐、祭祀的部长)王谌就迁都一事占卜,得到吉利的“革”字卦。元宏兴奋地说:这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

  于是,元宏召集文武大臣,宣布要攻打南齐。元宏的堂叔、任城王拓跋澄不赞成。原因是450年时北魏曾发大军攻打南朝,结果严重受挫,死伤甚重。从那以后,鲜卑人害怕同南朝作战。一些官员们也附和拓跋澄。理由是北魏多年来戎马倥偬,元气损耗,应该喘一口气。

  元宏大怒,斥责拓跋澄说:“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这样讲,难道想要破坏我的大局吗?”

  拓跋澄赶紧说:“社稷的确是陛下所有,臣是社稷之臣,但是我看到了危险,所以才讲。”

  元宏寻思了一会儿,缓和下来:“各言其志吧,也没有关系。”

  退朝之后,元宏把拓跋澄召进宫来,屏退左右密谈。元宏说了真话:“刚才怕群臣非议太多,所以话说重了,叔叔不要在意。讨伐南齐是大仗硬仗,有不同看法也正常。其实,我以用兵为名,真意是想迁都。大同这个地方,地处边塞,气候严寒,交通不便,打仗倒是个重要地方,若要论到加强执政能力,更好地控制全国,就不理想了。我想把国都迁到中原文化的中心洛阳,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陛下要定都中原以经略四方,这正符合周、汉两代兴隆的大道。我赞成!”

  元宏又说:“咱们北方人安于现状,不图进取,这可怎么办呢?”

  拓跋澄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办非常之事。陛下就是非常之人,大胆放心地干吧!大伙尽管不愿意,也只能服从。”

  元宏高兴地说:“你真是我的好军师啊!”

  过了不久,元宏命令在黄河上架桥,声言大举南征。493年9月,元宏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洛阳。

  他巡视了战乱破坏之后的洛阳,看看那些曾经富丽堂皇的一座座旧宫,不禁感慨系之,朗诵起《诗经》中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诗倒是恰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

  当时正值秋季,阴雨霏霏,官兵们一个个在秋雨中发抖。元宏身着盔甲,跃马扬鞭,下令大军南下。大臣们悲从中来,纷纷跪在马前,叩头哭劝,请求不要再攻打南齐了。

  元宏见时机到来,就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不去南方打大仗,那么就迁都到这里,你们看怎么样?元宏还当众宣布:这件事不容迟疑,马上就得决定。这样吧,赞成迁都的站在我的左边,不赞成的站在我的右边!

  大臣们以安定王拓跋休为首,绝大多数都站到了元宏的右边。显然,大家不愿意迁都。

  另一个皇族拓跋祯见势不妙,赶紧说:干大事的人不必跟大众商量来商量去,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这句话总算替皇帝找了台阶。

  大臣们见状,都不说话。有些大臣顾及到和皇帝的关系,不情愿地站到左边来——迁都总比到南边打仗送命要强点。

  494年11月,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太子元恂对迁都非常反感。洛阳夏天热,肥胖的元恂成天嗷嗷叫。元宏赐给他汉人宽大的衣服,他也扔在一边不愿意穿,私下里还是穿胡服。他手下有个官员叫高道悦,屡次劝他要带头遵守父王的法令,他听了只是哼哼两声,私下恨上了高道悦。

  496年8月的一天,元宏出发巡视河南嵩山。忍了很久的元恂见父亲走了,就和几个亲信密谋调动骑兵部队,回大同老家去。高道悦出来劝阻,元恂竟然把高道悦给杀了。元恂带领心腹和少数骑兵仓皇出城,却不料半路遭到将军元俨率领军队拦截。元恂自知理亏,半夜里讪讪回到宫中。

  第二天一早,尚书(总理)陆琇飞马出城,向元宏报告这一消息。元宏大吃一惊。他心里明白,太子身后有一批反对迁都的权贵支持。迁都遭到如此强烈的抗拒,如果太子到了大同,肯定会造成国家分裂。

  元宏马不停蹄赶回洛阳,召见元恂,痛责一顿。痛责还不算完,元宏和咸阳王元禧拿起棍子,两人轮流动手,打了元恂一百棍。元禧是元宏的弟弟,有资格参与杖责。这一顿棍子打得太重了,元恂过了一个月才能坐起来。

  教训了元恂之后,元宏召见诸大臣,讨论废掉太子的事。两个辅佐太子的大臣都脱下帽子,承认教导不力,跪下请罪。

  元宏说道:“你们以为这是一家子内部的事情吗?我要你们讨论的事关乎国家成败!大义灭亲,是古人崇尚的美德。现在元恂企图背叛皇帝逃走,在某些人支持下回到北边去搞分裂,天下还有比这更大的罪恶吗?如果不废掉他,将来一定是国家的祸根!”

  元宏当即决定,废掉元恂的太子头衔,贬为普通老百姓,囚禁起来。每天供给元恂的食物,仅能勉强维持生命。

  又过了几个月,元宏镇压了一场在大同发生的以反迁都为名的贵族叛乱。之后,听说元恂仍旧不肯悔过,密谋作乱,就于497年3月下令他饮毒酒自杀。

  粗笨的棺材,平常人的服装,元恂就这样草草埋葬了。此时他才15岁。

  至此,迁都的风波才算平定下来。

  元宏为了推进改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始终不悔。镇压叛乱和杀掉元恂,震撼了满朝文武。朝野内外都掂量出了元宏钢铁般的改革决心,不敢再跟他较量了,这也是元宏后来的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改穿汉服

  和赵武灵王赵雍改穿胡服相反,元宏下令鲜卑人改穿汉服。

  形式上虽然正好相反,实质却是相通的——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补己之短。赵雍改穿胡服是为了打仗实用。元宏改穿汉服,是为了尽快地把游牧民族融入到更先进的中原汉族文化当中。因此,如同迁都一样,改穿汉服也是整个改革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元宏性子急。494年12月,定都洛阳刚一个月,众人正忙着搬家折腾,很多人还没房子,元宏就下令士民禁止穿胡服。

  鲜卑人为了适应游牧生活,习惯于披散头发,服装开左襟,妇女戴帽子,穿小袖短袄。进入中原之后,统治区域越来越大,鲜卑人这套打扮与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很不协调。

  在街上,鲜卑人的打扮和服装,是一个显眼的符号。代表了什么?代表了生疏,代表了隔离,并且隐含着“占领军”的敌意。元宏看到这景象,心中很是忧虑。

  一次,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元宏当场将汉族的衣冠赏赐给鲜卑贵族官僚,要求把鲜卑的官服改为汉官服。穿上汉服,就改变了符号,这是融入中原文明的重大象征。

  为了检验服装改革的效果,元宏时常到街上巡视。有一次,他在街角看到有的鲜卑族妇女仍然我行我素,身穿胡服,十分生气,立即训斥手下干部,要他们严加管束,把改穿服装的决定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过了不久,洛阳街头再也见不到穿鲜卑族服装的人了。

  改说汉话

  和服装改革相比,改变语言要困难得多。虽说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靠拢是古今皆然,但语言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闹着玩的。五四之际,鲁迅、钱玄同等人想废除中文,改为拼音文字,结果闹了场笑话。谁都知道,绝改不了。但是元宏居然破天荒做到了。原因之一是中古时代北魏皇帝残忍粗暴,威权很大。一声令下,谁个不听,是要灭九族的。二是鲜卑族毕竟人口不多,改革基本面不大,成本相对较低。

  其实,鲜卑人开始崛起之际,要求汉官讲鲜卑话,那时候所用的汉官不多。即使如此,朝廷上也是汉话和鲜卑话杂用,障碍极大,朝廷不得不设置名为“译会使”的翻译,行政效率打了一半折扣。后来北魏扩张成功,疆域辽阔,鲜卑人成了少数,从上到下语言不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头脑清楚的元宏力主改弦更张,废弃鲜卑话。

  当然,元宏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们在迁都一幕中已经看到,在导演才能方面,元宏比目前国内某些大片导演的本事更大,能把假戏演真,不至于在演出过程中穿帮露馅,让观众发出不齿的笑声。除此之外,元宏还是一位刚柔相济的思想工作者。

  服装改革之后半年,495年6月的一天,元宏又和他的大臣聊起来了。

  元宏问:“你们是希望我远追商朝、周朝呢,还是希望我连汉朝、晋朝都不如?”

  大臣们回答:“臣等愿意陛下超越所有前代君王!”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

  大臣们听出点音来了,不知元宏下一步又要干什么,只好惴惴不安地抽象回答:“愿陛下圣政日新。”

  “那么,是只图当前混得下去呢,还是要传给子孙万代呢?”

  大臣们面面相觑,答道:“愿百世相传。”

  “好,大家思想统一了。既然如此,必须加快改革,谁也不能违背!”

  大臣们众口一词:“上令下从,谁敢违背?”

  元宏把锅盖揭开了:“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我今天说一说‘言’的问题。现在我决定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中原汉话。”元宏看看大臣们惊愕的表情,慢慢说道:“当然喽,三十岁以上的人,改起来也难,可以放宽要求。但是三十岁以下的,必须马上学习说汉话,不得有误!如果故意违背我这个命令,就要降级或者撤职。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臣们已经被元宏旋风式的改革弄晕了,多少也习惯了。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君主文武兼备,志大气高,风头正劲,说一不二,只能顺着来。于是都低声回答:“一定贯彻陛下的指示!”

  元宏又说:“我曾和李冲商量过改说汉话的事。你们猜猜李冲怎么说的?他说,四方之人,口音不同,没法说谁的好。干脆,皇帝说什么话,就作为正音好了。李冲说这话不动脑子,光拍马屁,一点不负责任!”元宏把头转过来冲着李冲说:“应该叫御史把你拉出去!”

  李冲吓得连忙摘下帽子:“臣罪该万死!”

  元宏说:“如果谁认为我说的不对,可以当面提出来讨论。我最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朝廷上遵旨,私下里抗旨!”

  元宏的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在鲜卑人陆氏家族(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成的汉族姓氏)中,出现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汉语声韵学者陆法言。同时,鲜卑族的民歌被译为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的大部分北朝民歌,就是在元宏下令改用汉语之后译成的。

  改用汉姓

  改说汉话之后半年,急性子的元宏又发大宏愿要鲜卑人改用汉姓了。

  鲜卑人的姓氏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贺楼、步六孤、丘穆陵等。

  496年正月,元宏颁布诏书说:“北方人把土称为拓,把君主叫做跋。我们北魏也是黄帝的后裔,以土为最尊贵,所以叫拓跋氏。土为万物之元,拓跋氏改姓元氏。诸位大臣的复姓都要改为单音汉姓。”

  元宏首先带头,将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元宏原名拓跋宏。本文使用的元宏,即为改用汉姓之后的名字),定为最高门第。

  接着,把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把独孤氏改为刘氏,把步六孤氏改为陆氏,把贺赖氏改为贺氏,把贺楼氏改为楼氏,把勿忸氏改为于氏,把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以上八姓是北魏功勋之家。当时北方汉族有四大高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元宏指定,鲜卑族的八姓与汉族四大门第地位相同。元宏将鲜卑族的一百多个姓氏改为汉姓,改姓后的地位与汉族的不同门第互相对应。元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他带头将汉官李冲的女儿立为皇后,还让他弟弟娶汉族世家女子为妃。

  元宏这些眼光远大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双赢。就促进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而言,元宏真可以说是千古奇人,居功至伟。元宏的改革内容不止于此,限于篇幅,不能尽述。但上述几条改革措施,有一条能做到已属不易,元宏却能在较短时间内一一实现,惊心动魄,势如破竹,若有神助,可谓奇迹。这是很难为后人复制的。471年,元宏5岁就受父亲禅让当上了皇帝。490年,担任监护职责的冯太后去世,24岁的元宏开始独立执政,这以后,掣肘不多,元宏大权独揽,天纵聪明,文武兼备,意志极为刚强,这些都是他推动改革的有利条件。

  元宏的改革范式是威权高压,破釜沉舟,你死我活,立竿见影。这也打上了北魏皇帝威权独大的印记。

  499年,元宏病重去世,年仅33岁,至为可惜。元宏的继任者北魏宣武帝及孝明帝宠用奸佞,荒淫贪婪,国事日衰,这是后话了。

  普列汉诺夫说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民族,一定会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和民族产生吸引力,反之则不然。面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对象,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对策。元宏是见贤思齐,奋力改革,结果使北朝文化日渐发达,黄河南北摆脱了西晋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停滞衰败的局面。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