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欧阳斌:幸福只游荡在网线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13:35 国际航空报

  欧阳斌

  2006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台湾海峡地震了,这真是个蹩脚的结尾。

  大家最早的反应是,MSN不能用了。然后是发现境外的网站不能登陆了。一时间,热闹非凡,大家不约而同激昂得很,堪比黄健翔“灵魂附体”。当然,这个是大事情。之所以大,是因为每个人都体验了一把“地震”的感觉,仿若身处“地震”之中饱受煎熬等待救援,这种“入戏”带着莫名其妙的兴奋,这在大家作为“大事件当事人”的角色描述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这次

地震本身的报道反而少了很多。事实上,在这场地震引发了火灾12起,2人死亡、47人受伤。

  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更现实的是,不能跟我MSN上的朋友沟通了。———其实,我忍不住想说,实在是很要紧的话,你不可以打电话吗?

  互联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体验,带来了新的价值与新价值的创造方式,也让我们更轻松。人们开始对互联网有了依恋,甚至有了依赖。互联网成了生活本身,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价值也开始模糊。

  我们有多少年没有用笔写信了?我总担心,很多年后,我的孩子们将再也写不出、收不到那些手写的情书,信纸里的香味与贴邮票的怦然心动都成了传说。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开始享受互联网,开始互联网化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将放弃旧有的美好?一旦这种依赖形成,就意味着我们对互联网的信任胜于现实,所谓的“网瘾”、“网游毒害”都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

  这是一种失衡。很多时候,还不成熟的互联网过于夸大和扭曲了价值与体验。

  那些幸福只能游荡在网线之间么?

  地震带来了互联网的震动,我们可以称之为“网震”,其实,更严重的应该是数据丢失等物理破坏。抛开风险机制不谈,当我们已经将价值寄托在互联网上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失衡,当我们变成了互联网里的字节时,容易忘了窗外的天气。

  其实根源在于,当我们标榜自己“生存”于互联网的时候,她迅速占领了我们心里的价值体系。而人们往往难以看到这些“依赖”的脆弱。这种潜移默化的依赖有时候是可怕的,因为依赖的另一面是对现实的忽视。我们得到了互联网的同时,失去了什么?

  地震告诉我们,被人们描述和想象得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原来也如此不堪一击。就像

神话里的巨人安泰,力大无穷,而他一旦双脚离开了大地母亲该娅,就会失去力量。

  跟这个神话相应的是,在这场地震里,也有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和棉被护住一对双胞胎,用自己的性命救了两个孩子。

  在我们得到的同时,可不可以不用失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