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记忆中的那些暖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14:30 《英才》

  文·本刊特约记者 张小平/

  中国从严冬走到了春天,但一帮老人们却走到了生命的冬天。

  无边的严寒无边的往事

  口述:作家 吴泰昌

  在记忆中,南方的冬天特别潮湿阴冷,洗完的衣服挂在外面几天都不会干,脚上常常穿着一双雨鞋。整个冬天,双手红肿得像胡萝卜。由于没有暖气,晚上钻进被窝就像掉进冰窟窿一样,非常难熬。每天晚上睡觉,我们就紧紧地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但那时我却充满了一种年少的激情,觉得好好学习能很好地充实自己、抵御寒冷,感觉始终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在牵引自己。

  1955年考上

北京大学,第一次来到了北方。那时住在小平房里,虽没有暖气,但一到冬天学校就派校工给我们烧火炉。当夜晚来临,外面是无边的严寒,室内却热气腾腾,我们喜欢围坐在火炉旁,听一位老校工讲老北大的故事——那时北大还在沙滩的红楼里,他经常去给教员们送开水。蔡元培、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这些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人,想不到会成为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即使到现在,一想起那段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心中还是充满着温暖的回忆。

  1964年我大学毕业,被分到《文艺报》工作。1969年国庆节后,我便来到了湖北咸宁的中央文化部五·七干校。因为我是南方人,所以去咸宁后不久,便适宜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又拾起了丢失多年的穿胶鞋、带雨伞的习惯。我们的任务是围湖造田。从宿舍到湖区有七八里地,由于我比较年轻,于是负责买菜、送水、送饭等工作,当了3年的挑夫,后来能挑上百斤的重担。

  同去的还有很多知名的文艺界人士,如冰心、臧克家、冯雪峰、张天翼、周小川、陈白尘、严文井、张光年等。记得有一个冬天,张天翼负责看守菜地。因为外面太寒冷,他蜷缩在田埂下,还要时常警惕地防备鸡来偷吃东西;陈白尘是写戏的高手,于是在看鸭群时不断地赶着它们变换着地点和场景——在离群索居的日子里,天地是他最好的舞台,鸭子是他最好的演员;我和臧克家住在一个老农家里,房子里面烧着柴火,很是温暖,但里面养了几只鸡,从早到晚咕咕地吵个不停,烦死人了;还有一次,我和冯雪峰去县城买豆腐。我紧紧跟着他,在有点儿冰冻的长堤上走了很久。那时,我闪过一个念头:他会不会想起自己在几十年前走的长征路……

  “文革”终于结束了,中国从严冬走到了春天,但一帮老人们却走到了生命的冬天。这些老人们一辈子经过太多的苦难,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所以都格外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他们眼里,冬天是一个保养身体、养精蓄锐的季节,因为冬天过去,便又是一个新的春天。

  1985年3月,巴金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他刚在北京饭店住定,便和冰心通了一个电话,然后提出要去看望叶圣陶、周扬、沈从文等老朋友。

  当时冬天的严寒还未散去,并刮着四五级的寒风,但巴老执意要去。他全副武装:穿着黑呢大衣、戴着花格子呢帽、围着厚厚的围巾。我们先到北京医院看望了正在住院的叶圣陶和周扬。由于当时沈从文刚改善了待遇,搬到了崇文门附近的一个小区内,还没来得及安装电话,于是我先跑过去通知他。巴老的车随后就到了小区门口,巴老在女儿的搀扶下,顶着寒风走了200多米,才来到沈从文的楼前。早在楼下等候的沈从文夫人张兆和,赶紧把巴老迎到五楼的家中。两位老友相见,自然分外激动,但当时沈从文已经说话不便,更多的时候嘴唇只能吃力地颤动。巴金也陷入了沉默。喜与悲在两位老人心中交替,难以尽述。一个多小时后,巴老离去。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北京。

  1985年底,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茅盾去世了,要选举新的作协主席。通过无记名投票,巴金众望所归当选了全国作协主席,冰心当选了荣誉主席。两位老人都因为年事已高,没有去参加会议。但冰心仍然很关心这次会议,嘱咐我把选举的结果及时告诉她。投票一结束,我就马上给冰心打电话。我刚在电话里说“巴老得票第一”时,电话那边却没有了回音。紧接着,电话里传来吴青急切的声音:“不好了,娘心脏病发作了。”后来经过急救,冰心老人才脱离危险。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喜还是悲,不要再轻易去打扰那些老人们。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开始,这些老人们开始一个个离开人世。我和叶圣陶老人可以说是忘年之交,常常到他家里坐。每次去,他会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招待我。我特别喜欢叶老眼眶上浓厚的眉毛,像两片雪白的云。1988年除夕那天中午,我突然接到电话:叶圣陶老人与世长辞了。我赶到了他家里。手中仍然捧着热腾腾的绿茶,但那两片白云已经悄然飘逝……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快70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今年冬天,等开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会写一本纪念朱光潜的书,另外还要编辑一本近20年

散文卷……

  感觉城里人的关系像冬天一样冰冷,而乡下人的关系则像夏天一样炎热和温暖。

  只有最坚强的生物才能生存

  口述: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晓

  我的老家在江西宜春地区的奉新县。感觉南方的冬天特别冷,但却蕴藏着蓬勃的生趣。

  冬天的早晨一醒来,你会发现屋檐上挂满了一条条冰棱,水桶里的水也冻成了厚厚的冰块。村里的儿童们把冰弄出来,从中间钻个洞,然后滚着玩。我从小不喜欢穿鞋子,即使冬天上山砍柴,也只穿一双解放鞋,不穿袜子。

  我从三四岁开始为家里打猪草,六岁就开始为村里放牛。蕨菜是当时打得最多的猪草,后来进城才知道,这是城里人最爱吃的东西。牛在冬天没有青草吃,每天抱一大堆干稻草,再加一点谷糠喂它们,有时还牵出来喝点水。

  当时的壮劳力是10个工分,而放牛是1.5个工分。但在农闲的冬天,即使是壮劳力也没有工分,但我还有。一到年底,村里会根据全年的收入情况,按工分给我们兑现成货币和实物。当时的学费才二块五一个学期,我完全可以凭放牛养活自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这样一个孩子对家里是有价值的,因为可以为家里挣钱。

  最有趣的还是农村冬天的夜晚。大家在村口架起一大堆木柴,烧起熊熊的大火,请来能说善道的民间艺人说唱“道情”——就是用又唱又说的方式,表演一些农村里喜怒哀乐的故事和传说。说到精彩处,全村人哄堂大笑,大火把脸膛映得通红。而小孩们则像过年一样,在人群中蹿来蹿去。当时热闹的情形,有点像鲁迅笔下的社戏。

  后来进城了,大家守在有暖气的房间里,没有了彻夜围着熊熊大火又唱又跳的集体狂欢,只会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自私自利地快活着。感觉城里人的关系像冬天一样冰冷,而乡下人的关系则像夏天一样炎热和温暖。

  高中时,去县里读书。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我们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叫宋埠的地方,寻找“辫帅”张勋的墓地。我们拿一个特别差的相机,在雪地里找了半天,被冻个半死,才找到了他的墓地。墓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什么都看不见。但我们却很高兴,可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年少的激情是任何严寒都挡不住的。

  后来到山东济南上大学。来到北方的第一年,雪下得特别大,有的地方足足有一米深。北方的雪很难融化,不像南方的雪,很莹润,像羞涩的小姑娘,微笑一下就消失了。我们去看黄河、爬千佛山,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

  毕业后分到山东社科杂志社工作。冬天的夜晚,能躺在暖暖的被窝里看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奢侈的快乐。我经常要坐在电脑前工作,要写很多东西。当时没有暖气,别人都生火炉子。但嫌生炉子又脏又麻烦,对干净的偏爱超过了对温暖的渴望,于是我常常忍着寒冷去工作。觉得自己当时特耐寒,冬天也不用穿棉裤。后来条件好了,却越来越不能耐寒了。可见消费是刚性的——等你消费了空调、暖气,再回到冰窟窿里你会再也受不了了。

  三年后,我考上了天津

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当时4个人一间房子,条件好多了,有暖气。在冬天的晚上,我也会开着电炉子,煮些面条吃,同时增强房子里的温度。冬夜最大的幸福,就是到附近的天津音像博物馆看外国电影,看完后回到宿舍激烈地讨论,一直到深夜。

  在北大度过的冬天,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冬天。北大的经济研究中心,可以说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美的经济研究中心——古色古香的建筑、安静秀美的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冬天,还可以跑到未名湖上去滑冰。

  呆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自然而然地喜欢做研究。我们一帮学者,像林毅夫、周其仁等,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乐此不疲。累了,可以透过窗棂欣赏外面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色,可以一起去打一场羽毛球出一身大汗。我常常在通宵达旦的工作后,于第二天清晨,留下一屋子的烟,然后回到位于北大西门蔚秀园里那间40多平米的房子里去睡觉。我主要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北方的冬天很严酷,但能激发我的斗志,给我挑战、给我动力。北方的冬天只有最坚强的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