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全球失衡的中国诱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15:30 《财经文摘》

  产能过剩在许多关键行业表现十分突出,比如钢铁、汽车、水泥、房地产等

  “全球投资不足”,著名经济学家说,“货币正处于一系列危机中,过去十年来,由于投资巨大,导致一系列危机爆发,比如日本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危机,以及最近的IT泡沫。自此,投资急剧下降,只有谨慎恢复。”

  这并非马克思经济学对生产过剩的描述,而是最近新上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科学家Raghuram Rajan的结论。他作出这个结论已经1年了,事实上,问题还在积累。全球经济过剩使企业获利能力下降,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挫伤。过去几年里,欧洲GDP平均增幅仅1.45%。同时,全球需求并没有随生产能力同比扩张。如果投资在将来不发生大的变化,全球经济将趋于停滞最终走向衰退。

  然而,中国和美国的强劲增长使这个趋势得到缓解。但这两个国家的增长状况似乎并不是十分健康,彼此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可能成为危机爆发的催化剂。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和危机中心的事实已广为人知,而中国在危机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却还是一个新的问题。依据政治经济学家Ho-Fung Hung的分析,

中国经济正与世界融为一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我们这一时代全球化的伟大成果之一。但是,不要忘记,中国正成为导致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过剩危机的重要原因。

  中国与生产过剩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年均8%-10%的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庞大的进口需求,使日本在2003年结束了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相对中国对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需求,日本的出口增长了44%,增长的绝对数字为660亿美元。中国也成为亚洲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日本占据的份额则由20%降到10%。中国正成为台湾地区和菲律宾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也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

澳大利亚的主要进口国。

  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由于生产性资本供应过剩,许多亚洲国家投资急剧下滑,特别是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而中国的投资却在以十分危险的速度继续扩张。尽管中国也像日本和美国,以及中国的外围国家比如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那样存在设备和劳动力利用问题,但由于投资体制缺陷,中国的投资很难在决策失败蒙受损失后而谨慎起来。中国产业能力扩张十分显著,但却不具备其他国家对投资的消化能力,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对于自身产出的吸收能力也十分有限。

  过度投资的牺牲品

  过度投资的重要参与者是跨国资本。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跨国集团将中国视为可以开发的最后国度,跨国集团认为,中国无限的市场能力能够无止境地吸收投资,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利润。然而,由于中国对贸易和投资进行了政策限制,跨国公司不得不取消外购,将生产工艺布置在中国国内。分析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在过剩”。尽管跨国公司依据中国的政策结束了在中国的过度投资,但由此建立起来的生产能力却超过了中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需求。

  新千年之交,无限市场的开发之梦已经破灭,外国企业并没有完全实现将新式产品卖给中国消费者的初衷,却使中国成为全球市场制造基地,同时还享受到中国巨大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好处。具有这种感受的典型企业是荷兰飞利浦公司。飞利浦公司在中国有23家工厂,生产价值50亿美元的产品,但其中三分之二被出口销售到其他国家。

  产能过剩的另一大原因是中国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和对所谓关键行业的扶持。而这些努力常常得到“地方政府很好的规划和执行”,Ho-Fung Hung提到,“这些措施加在一起……导致地区间无序竞争,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难以协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过剩产能在许多关键产业表现十分突出,比如钢铁、汽车、水泥、房地产等,中国产业部门中超过75%是由过剩产能拉动生产能力的,据统计,2005年中国GDP的40%-50%有过产能过剩的经历。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计划,到2010年,汽车生产能力在市场能够吸纳的前提下将扩张一倍。如果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可信的话,获利能力下降并非是一种低估:Hung指出,2005年,中国全部企业的利润增长水平下降了一半,完全亏损的企业急剧增长57.6%。

  低工资策略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收入政策和财富分配的办法增加人民的购买能力,进而减轻产能过剩的压力。这种做法意味着降低经济增长率,但对中国国内甚至全球稳定都有好处。这些建议被中国新左派知识分子和政策分析人员提出,然而,中国政府制定政策还是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占领世界市场的老思路。中国有13亿人口,据估计,其中7亿生活在农村,平均年收入仅285美元,这批农村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储备使中国内外资企业能够将工资压到很低的水平。

  Hung认为,如果中国收入调节手段失效,低工资策略“将不利于有助经济扩张和投资飞跃的消费增长”。换句话说,全球产能过剩将由于中国向增长缓慢的世界其他地区倾销工业产品而变得更糟。

  恶性循环

  中国商品与美国消费比起来,就像是希望从另一方解脱束缚的囚犯,而不是彼此间的联系。这种关系现在正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刺激中国危险增长的过剩产品需要美国消费者埋单,另一方面,美国依赖中国的高消费率在过去十年里美国积累起来的庞大贸易赤字基础上继续增加,由此形成的贸易赤字已高达万亿美元。

  IMF经济学家Rajan说,这种关系是“无法持久”的。美国和IMF都对“国际宏观经济失衡”进行了谴责,并呼吁中国重估人民币币值,减少对美贸易赤字。但中国不可能放弃其廉价的货币政策。由于具备廉价劳动力优势,廉价货币政策成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重要原因。为支持自己的经济增长,使中产阶级不至于反对,美国现在对中国施加的压力其实也并不大。

  IMF将问题归结为“经济整体失衡”。但事实上却是产能过剩危机的表现。由于中国工厂和美国消费者的联合作用,这场危机可能越发深重。

  作者:Walden Bello

  出处:美国《外交政策聚焦》2006年10月30日

  编译:罗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