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大学如何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2: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刘晗

  刚刚落下帷幕的2006北京论坛中,中国大学的国际化问题成为了来自不同知名大学的26位校长的讨论焦点。其中,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先生表示,阻碍大陆的大学国际化主要因素是语言,即无法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无法使外国学生出入方便。

  看来,朱先生似乎将大学国际化理解为大学招收学生的国际性,及作为其软件基础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模式。北大校长许智宏则认为,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大学都趋于一种模式,“我们都在不约而同地模仿美国的大学模式,这确实是最成功的模式,可我们必须注意,这不是唯一成功的模式,我们还要学习欧洲和日本,并且保留我们自己的传统。”

  那么,我们究竟要何种国际化,如何国际化?其实,中国大学的国际化的前提是其自主性。没有自主地位的大学模式充其量只不过是别国模式的拙劣的或不那么拙劣的模仿,根本配不上“国际化”的称号。

  国际化也不是抽象的,如今一谈国际化,很多人就会想到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也是在学习其他模式的基础上,伴随着美国崛起的历史境遇进行创造性改造而逐渐取得“国际化”地位的。

  今天一些人所推崇的美国模式,是美国大学在19世纪下半叶首先摒弃英国模式,即贵族式的古典文明教育(希腊文、拉丁文),转而引进德国模式,即科学研究的专业性教育模式,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美国国力增强的要求的结果。美国没有简单地移植德国模式,它在科学性专业研究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重新将原先英国模式中的西方文明传统传承发扬的一面接续了过来,从而根本性地确认了其文明的自我意识,在科学和人文之间达成了统合。简单说,美国模式是建立在其对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融合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模式。

  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这种美国模式的结果,而是他们构建过程和取得世界影响的路径。中国大学从早期引进的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到1952年后的前苏联模式,再到近来的美国模式,再加上自身的传统模式,已有了诸多历程和可能性。中国大学的创新和“国际化”恰恰在于整合这些传统(而不是孤立、割裂地将这些模式予以历史性的否定),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打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使之既能吸收其他文明以及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又能继承自身文明而确立自主性,这样才能造就世界影响,这种模式才是“国际化”的正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