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06诺贝尔和平奖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03:41 第一财经日报

  尤努斯获诺奖启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

  郭田勇

  10月13日,继经济学奖之后,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再度爆冷,曾被媒体普遍视为热门人选的芬兰、印尼等国政要均未能如愿,而事先并不被看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获此殊荣。

  结果似乎出人意料,但细揣其中缘由,一直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美誉的尤努斯教授获此奖,也可谓实至名归。正如评委会在颁奖文告中所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时才成为可能”。尤努斯教授和他所创办的乡村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使孟加拉国大量的穷人脱离贫困,从而为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当前,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落脚点。而如何改革与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尤努斯教授及其领导的乡村银行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一提起农村金融业务,不少业内人士都会有不挣钱甚至亏损的感觉。近些年,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相对较差的经营业绩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已纷纷将其业务从农村地区撤出。但尤努斯教授却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证,乡村银行的贷款户从1983年成立之初的几万户,达到目前的600多万户,2005年其发放贷款8亿多美元,还款率高达99%,盈利达1521万美元。出色的经营绩效告诉我们,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

  但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服务农村和自身盈利的双重目标,也并非易事。关键要创新业务品种,探讨建立真正贴近“三农”的银行信贷机制。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都不会实行土地私有化和住房商品化,因此,农民贷款时就缺乏可用于抵押的物品。但实践中,各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又普遍重视贷款人的硬条件,对抵押、担保等条件要求很高,这也是我国农村金融业务长期踯躅不前的重要原因。

  尤努斯教授的乡村银行却突破这了一限制,他们通过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在无需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为盈利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乡村银行将5至10个贷款户划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正是这种内生性的激励机制替代了抵押担保制度,成为乡村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无疑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尤努斯的银行每年都为几百万人发放数亿美元的小额贷款,但他们却从不采取资助或施舍的方式,即使对乞丐也不例外。这从效率角度说明了“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具正向激励,也侧面反映了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因此,我国金融业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契机,以贴近和服务“三农”为标准,对农行、农信社、农发行、

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机构从产权制度、经营管理、业务模式、产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真正形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市场化与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