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张丽宾:不能牺牲效率换取就业增长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07:3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丽宾 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并存 总量关系并不足以反映事实 增加非农就业就是新增就业 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压力仍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表现为“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特点。从统计数据看,从“九五”到“十五”,GDP年均增长率由8.6%提高到9.5%,而就业年均增加人数由804万人下降到748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由“九五”时期的平均0.14下降到“十五”时期的0.12,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 然而,上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总量关系并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高度正相关,经济增长在摧毁原有的大量无效和低效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了上亿的高效率就业岗位的增加。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近22个百分点,总量达到1.6亿人以上,即经济增长为1.6亿的农业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由于我国农业中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估计总量超过3亿人),增加的非农就业实际上是新增就业。但是,按现行的统计方法,农村的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员都被统计为就业,结果在统计上就将新增就业给抵消掉了。如果将这部分就业增长统计在内,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将翻倍。 拉动总体就业增长的源动力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与总体就业增长率相比,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并不低,但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总体经济增长率。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对总体就业拉动效应的因素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集体企业的大规模裁员,在这一过程中,国有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减少了7000多万。原体制内就业岗位的摧毁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但影响了就业弹性系数的提高。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在今后3年中,由于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改制等原因,还将减少就业660万。在完成体制转型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的产出只要较少的劳动力就能完成。另外,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将进一步减少对劳动的需求。 经济结构升级是影响就业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以及投资回报率高而劳动需求小的行业,如能源、房地产、汽车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就业的需求小于对资本等其他要素的需求,这也减缓了就业的增加。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带动就业增长的主要是出口行业,这些行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并且在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后,我国的贸易摩擦加剧,使得就业增速比改革开放前期有所减缓。 最后,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因素也影响就业的增加。随着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发挥,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增强,一方面出现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的需求不足。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时期,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难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来实现就业增加,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增长的新机制。为此,首先应转变促进就业增长的思路,致力于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物质条件,而不应强调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换取就业数量的增加。应统筹考虑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第二,在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短期内难以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应更加重视通过经济增长之外的手段促进就业增长,应将积极就业政策法制化、长效化、普惠化,促进劳动力资源流动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最终促进就业增长。第三,要加速城乡统筹就业步伐。 (作者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