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热情和愿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 22:33 经济观察报

  不能代替经济规律王一江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效益极其低下,这有其基本的体制原因,但同时,以热情和良好的愿望代替经济规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是非常重视经济建设的。他们亲身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屈辱,对“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就是要使中国富强、要救中国。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搞社会主义,是因为他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建国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时156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到抓粮食、抓钢铁,再到抓革命、促生产,最后在上世纪70年代再次重申在20纪末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都体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发展经济的急切心情、强烈愿望和孜孜不倦的努力。

  然而,心情和愿望,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惠。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新中国建国30年后,中国的人均GDP每人每天还不到1美元,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属于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那时,数亿中国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衣服,吃的是缺肉少油,定量供应,数量严重不足的食品,只能“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以维持生命,有时甚至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保证。

  那时的经济工作,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热情和愿望代替经济规律的特点。

  首先,人为制定发展速度。为了更快地赶超西方,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建设高潮,要通过大跃进,土法上马,大炼钢铁,5年超英,10年赶美;要通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农业八字宪法,实现亩产万斤粮,在几年时间里,永远解决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了经济和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但经济没有得到发展,资源和生态反而被严重破坏。

  这个做法,违反的经济规律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资源秉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个体,包括企业和家庭,根据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追求自身财富增加的结果。国家制定的发展速度,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即是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是复杂的和分散的,国家制定的发展速度,要符合这些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制定发展速度,充其量只能是指导性和参考性的,一旦成为国家政策,成为任何形式的考核指标,其破坏作用即开始发挥。

  其次,控制物价。新中国是从一个战乱不已,物价飞涨,人民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走过来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人民大众的疾苦有着强烈的感受和同情,一心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使人人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安康生活。但这个好的想法,在落实时,做法和措施却完全无视并违反了经济规律。

  为了稳定物价,很多商品的价格几十年不变,或者只降不涨,使价格完全丧失了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结果,稳定的物价与商品的短缺共存,货架空空如也,排长队买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这里,国家违反的经济规律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调节供求关系。人为控制价格,即破坏了正常的供求关系。

  第三,大锅饭。为了保证人人都有饭吃,解决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吃饭难的问题,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大食堂,亿万农民都吃起了“大锅饭”,不少地方连种子粮都给吃掉了。近乎吃饭不要钱的大食堂,很快就变得无饭可吃。

  这里,国家违反的经济规律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对不要钱的物品的消费是无穷大的,即使已经吃不下了,完全浪费和扔掉也会在所不惜。

  第四,铁饭碗。国有企业为了保证职工的就业安全,普遍实行了俗称为“铁饭碗”的就业保障制度。“铁饭碗”加上平均主义和“低工资、高福利”的报酬体系,使职工只要吃上了“皇粮”,基本上就可以一辈子虽不富有,却也无大的后顾之忧。在这种就业制度下,人们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劳动生产率长期极其低下。

  这里,国家违背的经济规律是,个人工作和提高自身技能的积极性,是与这些投入的回报成正比的。回报有保证,与个人的投入脱钩,个人工作和信息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

  第五,均贫富。为了迅速改善劳苦大众生活状况,均贫富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重要措施。结果是,中国迅速和完全地消灭了富人。此后,再也无人敢于和愿意去致富,因为首先致富会有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其次,在均贫富的政策下,个人即使获得财富,也无法留下,因为无人敢于和愿意致富。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全民长期普遍贫困的局面。

  这里,国家违反的经济规律是,忽视了机会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才是既能实现社会和谐,又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正确途径;错误理解公平社会的概念,将其理解为财富和收入平均化。

  事实上,以热情和愿望代替经济规律,成为过去很多年里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一个常见的现象。1950年代有大跃进,1960年代有抓革命促生产,1970年代有洋跃进……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投资过热,这里振兴,那里崛起,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有了这个特点?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