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秘密阅读中的微暗之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 22:29 经济观察报

  马策/文 这是一本传说中声名显赫的小说。的确,我们听说过,从某种狭窄的渠道;但我们没见过,因为它从来就没公开发行过。不过这次,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行。它的版权页上标注:1963年9月北京第1版,2006年7月第1次印刷。前一个时间正好暗示了一段隐秘的阅读史。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秘密阅读社会,《带星星的火车票》闪闪烁烁,它曾是具有叛逆意识的文艺青年——诸如北岛和《今天》同仁——的“圣经”。它处理前苏联青年在社会“解冻”时期普遍的精神成长问题,这与具有相似的受控于意识形态的中国阅读经验甚为契合。很显然,这种秘密阅读也构成了北岛们的精神成长史的一部分。

  在那个秘密阅读时代,能够读到《带星星的火车票》的人毕竟太有限,它也许只局限于北京青年的地下传阅。这正如在稍后一代成长的岁月里秘密阅读《少女之心》什么的。前者引发你对出走的向往,后者则撩拨你对性爱的冲动。两者都突现了年轻人逸出成人操控的日常世界、表达青春独立意志的强烈愿望。秘密阅读无疑是一次精神历险,它是阅读中的特殊经验,它所呵护的正是青春本身的秘密。

  几年前我在采访刘索拉和徐星时,他们都谈到过当年读《带星星的火车票》时的情景。这本书对他们的小说写作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之于反抗教育制度,徐星《无主题变奏》之于逃离和出走,都或多或少有着本书的踪迹。是的,关于青春叛逆的叙事,总能获得广泛的共鸣。

  《带星星的火车票》作为当年作家出版社“内部出版”的“黄皮书”,是为“供批判用”。为啥?因为它“宣扬了资产阶级颓废的人生观,美化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它就是“毒草”嘛,当然要接受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但它又(与同类读本《在路上》、《麦田守望者》等一道)像微暗的火,分明映亮了灰色年代里青年的精神生活,并充当了年轻一代思想启蒙的教科书,因而风行一时——那时的青年甚至以这本书作为接头暗号——这又是为啥?因为它讲述了代沟,讲述了反叛,讲述了憧憬,讲述了彷徨:一句话,它讲述了成长的烦恼——它是一出充满张力的青春戏剧,上演的乃是僵化制度限制下的人的自由。

  “带星星的火车票”,实际上是主人公躺在阳台上看见的一小块儿天空。这方狭长的天空就像一张火车票,天上的星星又像是剪票器打出的星状小孔洞。这张带星星的火车票,实际上象征着未知的远方对青春热烈而神秘的召唤。“有了票,但是往哪儿去呢?”小说结尾这样发问。本小说也可以称之为“唱给逝去的青春时代的哀歌”——就像作者阿克肖诺夫后来流亡美国创作的长篇小说《灼伤》那样。谁说成长不是一场被灼伤的痛?

  对以下读者而言,这本书不妨一读:那些正处在

青春期的人、青春期特别漫长的人、喜欢缅怀青春的人,以及那些怀疑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乃至于漂泊者。假如你对略显粗糙的叙事(但有足够的真诚)不那么挑剔,而对贯穿始终的青春的躁动和生命的挥霍尤其有兴趣的话,这本书乃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