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迷失的钱财观与混沌的分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3:4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东方愚

  说最近与钱财有关的三件事。一是媒体爆出浙江横店集团要甩200个亿再建一个圆明园,二是一个“儒商”花巨额广告费在广州一家媒体征婚,三是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中哭穷,称4786元的“低工资”简直就是在鼓励教授们走穴。这几件事无一例外地招致了广泛批评,称炒作的有之,骂矫情的有之,而且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其实这三个事儿都称不上是新鲜货。史玉柱十几年前要盖“中国第一高楼”,牟其中当年要把喜马拉雅山炸个缺口让印度洋暖湿季风吹进青藏高原,其气势与手笔绝不在横店集团掌门人徐文荣之下;亿万富翁广告征婚也有些老土了,两年前一富翁在全国百余家媒体同时刊登“觅好女孩”的广告,着实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而教授哭穷与不久前垄断行业“喊冤”称自己收入并不高如出一辙,也属旧闻了。

  问题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为何能再次招致如此激烈的批评呢?直觉方面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或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张口闭口谈钱,难免惹人恨。好玩的是,有批评者上了个“高度”,称这几起事件说明了“强势群体的浮躁”,显露出“社会各阶层交流的鸿沟仍然巨大”,诸如此类。

  有这么多意义可以引申或挖掘出来吗?基于职业的特点,我总是对看到的火爆新闻首先表示七分怀疑。对于这几起事件,我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假新闻,或者是别有用心。拿我首先质疑的第一起事件来讲,我先是怀疑这是徐文荣在制造噱头玩炒作,因为重建

圆明园及筹资几百亿都是几个月前的事了,但那个时候因为是在东阳一个小范围,并没有引得广泛传播,或许现在人家是想补上这一笔!

  后两起事件的复杂程度可能比

横店事宜要逊色一些,但估计也比较玄乎。问题是,谁制造了这种玄乎?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包括身边的媒体特别是网络。只要谈到“色”与“财”,就可能被无节制地放大,甚至解读出千百种“深意”来。当初王菲生子的时候,全国媒体像直播神六发射一样趋之若鹜,有人用“王菲生子、媒体生病”来形容这种畸形的传播观。这一次,我们不能单纯说“媒体病”了,因为人家深谙经济学大师凯恩斯“需求决定供给”的铁律,要怪只能怪我们的钱财观的畸形。

  与其因看不惯这个企业那个富翁大手笔甩钱财的“作秀”而慨叹人心不古,不如端一杯咖啡到阳台上看看风景。人家闷声发大财,咱们却忙着瞎呕气,这又是何苦呢?不过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在报纸或网络上再看到关于炒作钱财或女色的文章或贴子,要多一份分辨力了,除非你跟上吆喝几声,或许也能赚一笔小财──哪怕是稿费──但切忌生拉硬扯、上纲上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