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7: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吴焰

  因为麻建国的一番“痛定思痛”,让我们多了一次审视苏南模式的机会。

  这位无锡市副市长,几天前在一次会议上坦言:作为“苏南模式”开创者之一的无锡,其未来的5年规划,都“建立在对过去发展所导致的严重污染痛定思痛的基础上”。

  对“苏南模式”的反思,近年来一直不断。不过,大多集中在对其外向型经济模式引发的“内生机制薄弱”上,很少涉及环境。相反,苏南城市的环境指标、宜居指数,在全国城市中都名列前茅。

  苏南地区领导的这番自省,提醒人们: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认识“苏南模式”中尚未被注意到的环境代价。

  现下的苏南乃至

长三角地区,摆着一个“心脏之痛”——太湖流域。

  就经济水平而言,太湖流域现在是全球第十九大经济区域,人均GDP也相当于中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但是,本该在2000年实现“水清”目标的太湖,直到今天,达标仍是“水中之月”。

  “久治仍污”确有不少客观因素,但根子还是:在GDP至上情结下,让环境、资源有意无意做出牺牲。

  好在,这个“痛”获得了大家的“思”,也有了苏南地区先行一步的修正。举一反三,另一些“隐痛”,似乎也应当同样注意到。

  比如,以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就掩盖着一个巨大的环境陷阱。

  一般认为,高科技意味着低污染,但是否低到足以安心的地步?未必。硅谷的技术含量够高吧,但美国的“硅谷有毒物质联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频频示警:在硅谷中心地区圣克拉拉县,出现了比美国任何县区都多的大型废物垃圾场,还造成了150多处地下水污染以及更多有毒物质。

  警告其实近在咫尺。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近重点测试了苏南的土壤后,发现有16种多环芳烃类物质、100多种多氯联苯,以及10余种其他毒性更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物主要来源,正是越来越多的林立于长三角地区的那些电子厂。

  组装一台电脑,与制作一双鞋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其实并无高下之分。不过,制鞋的污染一目了然,电子污染乃至高科技污染,却有易被麻痹之嫌。

  而苏南“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消逝,则可能是更大的“环境”之忧。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必然选择,也是苏南今日辉煌所在。但是,当农民变换身份、稻香蛙鸣变成推土机、起吊机,延续千年的“鱼米之乡”成了“世界工厂”时,是否有人意识到:建成一座现代工业重镇,也许只需要二三十年时间,但小桥流水的江南乡镇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形成,却是由千百年历史积淀而成。这“自然环境”之外,“人文环境”的代价是否也值得深思?

  更何况,一些科学家已经呼吁,“鱼米之乡”本是适合于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的。如果完全工业化,也许日后人们不得不用更大的精力,来应付地面的沉降,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饮用水的变质。

  对苏南来说,能够直面“思”以往之“痛”,这是幸事。不过,人们更希望的是如何尽可能地防止未来之“痛”。希望,这成为“新苏南模式”中即将注入的另一个闪光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