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建一流大学 先从教育公平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9月1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九所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的国内著名高校校长聚首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纵谈“一流大学建设”。

  不出所料而又令人遗憾的是,会议的重点似乎并没有多少新意,仍然是围绕着“研究”二字兜圈子。会议围绕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如何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凝练科技目标,实现重点突破等建成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对于一所完整的现代型大学来说,其基本功能或者说基本任务,应该至少包含科学研究、学校教学、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而服务社会的功能通常可以包含在如何录取学生、如何保障穷孩子上学等功能上。更进一步说,是一流大学应该有促进社会公平、保证一流学生都能上得起学的义务。甚至可以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给贫寒学子以足够的经济支持以使他们专心治学,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体现,也是大学研究水平得以迅速地、不断地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够平等地网罗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所谓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大学,只能是无本之木的海市蜃楼。

  过分追求研究型大学而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网罗天下一流人才,大量的研究就只能是阳光下美丽的肥皂泡。诚如全国政协常委张涛不久前所说,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与国计民生相去甚远。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也透露,在过去10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

  根据有关资料,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在国际科学引文检索排名中,各学科被引证最多的前20篇论文中,没有1篇是出自中国科学家之手。在前100篇论文中,中国只有2篇;前1000篇论文中,中国只有14篇。可见,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虽然很快,但真正有影响的论文并不多。也就是说,国人发表的论文中上乘之作较少,有创新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较少。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伊格纳罗教授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而言,重要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能做什么才能让同胞们更加健康和富有。”他的发言赢得了学生们最长久的掌声。也正如伽利略所说:“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同样地,国内一流大学首先应该考虑的、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是如何造福当代、造福社会,而不是脱离现实基础,去追求虚名的世界一流,更不是通过大量的学术泡沫去制造自欺欺人的一流幻觉。

  

浙江大学新任校长杨卫院士的话较有现实意义,他说: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大楼(space)、大师(scholars)和大学精神(spirit)三要素。建一流大学不仅包含全社会熟知的办学理念、学科包容度和学科融合的育人环境等,还有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益性教育。“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益性教育”,尤应被视为当下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

  到2004年,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已达到19%,每年毕业的学生已达到400万人,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大学的公平性、公益性受到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大学以学生为本位的制度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可支配能力看,学费已是世界最高,令贫寒子弟乃至平民阶层不堪重负;其二,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招生地方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量招生名额被分配给学校所在地,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大学的生源质量;其三,农民后代等贫寒子弟占大学生源的比例越来越低,大学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功能被不断削弱;其四,高达2000万至3000万流动(留守)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高考权利被漠视,导致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阻碍。

  中国大学要想真正冲刺世界一流,必须在上述造福社会、促进公平的使命地基上建立,否则,如何支撑得起人类文明和思想的精神高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