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东方愚:爱扯皮的经济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1:10 中国经济周刊

  ★文/东方愚

  先讲一个笑话。话说爱因斯坦死后升天,上帝安排了三位天使前去为他接风。爱因斯坦很是高兴,在路上打开了话匣子,与天使们谈笑风生。他问第一位天使:“你的IQ多高?”天使回答道:“201。”爱因斯坦眼前一亮,“这么高!以后我肯定不会寂寞,因为你可与我谈相对论了。”又问第二位天使:“你的IQ多高?”天使回答道:“150。”爱因斯坦说:“也不错,以后我们可以煮咖啡论天下。”又问第三位天使:“你又如何?”天使说:“75。”爱因斯坦沉思半晌后问:“阁下对世界经济前景有何看法?”

  显然,这个笑话对经济学家有些不善,但不可否认,现在的经济学家,无论智商是多么地参差不齐,都能对经济大势指点一二,激扬文字者不乏其众。如今,

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众说纷纭的时刻了。关于通缩通胀之争每天都是硝烟弥漫,汇率、利率问题日日见诸报端。专家学者们又一轮舞台秀开演,学院派争论又一次喋喋不休起来。

  有人说经济学家喜欢“扯皮”。在我看来,“扯皮”原本也算个中性词,是各执一词、争辩不下的意思。关于中国经济转轨的争论越激烈,说明这个年代越能容忍不同的声音,也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为什么我们常视“扯皮”为贬义词呢?原因在于,当辩论持续久了,就越来越变得纸上谈兵、无病呻吟。

  最近宏观经济方面的大事不少,从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定,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到樊纲接替余永定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从上半年GDP能耗不降反升、七月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到FDI(外商直接投资)及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首次下降,所有的一切都引来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急诊热。按说,你一言我一句并无不可,但问题是,争论久了,有些人就玩起了“空对空”的口水游戏或魔术。

  我们需要扯皮,但需要务实的扯皮,或者说接地气的扯皮,不要就数字争数字,就原理论原理。不要一看CPI增幅首次下降了,就也跟着人云亦云地大喊通胀压力小多了,不要忘了那仅仅是个指数,更不可忽略了一些地区物价的持续性不正常攀升,否则就有些以偏概全了。事实上,所有的经济指标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只反映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而淡忘了底层民众微观的感受。

  樊纲在《人间的“扯皮”与科斯定理》一文中曾说,我们生活中处处事事都在与人打交道;我们生命的一大部分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扯皮(被人扯和扯别人)之中耗掉的;社会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消耗在扯皮之上的。诚如斯言。在经济形势变化莫测和传媒发达的年代,经济专家、学者的话语权重和影响相对较高,如果他们只是乐此不疲于学院化的扯皮,他们或可通过频频上镜或袖手文章赚得丰厚的“扯皮收益”,然而对于视专家观点为投资、理财参考的普通人来说,或许已输得很惨了还心存感激呢。

  我不禁想起了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当年他为研究东南亚一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曾在南亚和东南亚一带进行了长达15年的实地考察,最终写出《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和《世界贫困的挑战》,并于1974年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一道获得当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虽然不能要求乐于在媒体大讲经济大势的专家学者都像冈纳一样去深山老林待十多年,但是,少一些无谓的或者自相矛盾的扯皮,多一份以体察天下百姓真实生活为基点的务实研究与言论,总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