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人广告姓公 不是谋私工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10:4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唐钧 传统上,公共资源从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国家所有、人民公有的资源是公共资源。在西方管理浪潮中,公共资源从使用方式的角度界定——使用时不会出现竞争、自己使用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资源是公共资源。但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信息传递渠道和传递能力突飞猛进,公共资源要从影响力的角度界定——能够产生公共影响的资源都可以视为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既包括了具有公共所有权的资源,也涵盖了一部分产生公共影响的私有权资源。例如,名人、明星借助大众传媒做广告,大众传媒播放的影视节目等。这些诸如发表个人喜怒哀乐的意见、抒发个人好恶的情感,原本是私人行为,但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展示牌等具有公共影响力的渠道,就已经转变为公共资源,要承担作为公共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公共属性。 针对“骗人的假广告”、“可怕的名人广告”等问题,有关部门近期频频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整治。7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专项通知,宣布今年下半年将集中整治虚假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其中,名人广告将在重点查处之列。7月1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宣布自8月1日起禁播减肥、丰胸类电视广告。7月25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再次发出公开信,劝诫名人、明星不要参与虚假广告的制作和宣传,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有关部门对名人虚假广告的整治正是归还公共资源公共属性的体现。破坏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可以细分为几个影响层次。第一层次,不良影响范围局限于个体;第二层次,不良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传播,个体的负面影响扩散较广;第三层次,不良影响引发连锁的恶性反应,个体的不当行为牵连政府的不当行为,更大范围的负面影响深入人心。因此,要严密防范对于公共资源公共属性的破坏,不仅要提防侵占公共财产的犯罪分子,还要充分预防能够产生公共影响力的私人不当行为。名人虚假广告属于后者。 大众传媒,名人、明星的社会活动等资源,本身就具有说服、引导、示范和榜样作用,再借助信息媒体“强制式”、“连续性”的“狂轰滥炸”和名人的“光环效应”,其影响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危害可想而知:第一,欺骗的示范、说谎的榜样,毁坏了社会诚信。第二,破坏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把精神文明、思想教育的成果毁于一旦。第三,直接带来实际的负面事件,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公共资源公共属性为什么会变质呢?根源就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8月1日后多家媒体曝光:禁令实施以来12家卫视的“黑五类”广告仍然“顶风”播出,虚假广告还在骗人。为一己私利而破坏公共资源公共属性,牵连政府执行力的软弱和公信力的降低,其负面影响的破坏性损失已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修复该负面影响的综合成本和所需时间也大得超出了常规预算。 因此,归还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时不我待。首先,要树立公共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的观念,把以往被动应战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问题,提高到公共资源的高度积极应对,培养预防意识和自检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关法律机制。针对影响扩散的渠道和信息传递的规律,编织严密保护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实时更新,杜绝破坏公共资源公共属性的隐患。再次,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公共资源公共属性的监督和查处能力。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