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易宪容:银行改革换了瓶子未换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10:3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从改革后的国内银行体系来看,现代商业银行所应具有的各种外在制度形式都已应有尽有。尽管看上去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整个银行业的运作机制、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及激励约束机制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少改变。

  反之,借助目前国内的银行业改革,国有银行的运作机制出现了收益市场化、成本社会化及政府化的倾向。

  最近,随着建行行长常振明调回中信,交行行长张建国将出任建行行长,国有银行的一系列高层调动拉开序幕,其他一些金融机构高层的人事变动也随之而来,如上海银行行长、浦东发展银行行长等。甚至有媒体说,国有银行高层的人事变动还会持续,银行高层与政府官员的人事互换也将会发生。从市场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及质疑看,这足以显示出国内银行改革面临的问题。

  几年前,为了迎接WTO承诺的全面开放,从2003年12月底开始,四大国有银行经过了财务报告的转型、财务重组、内部运作机制完善、上市等重大改革,逐渐剥离巨大的不良贷款、摆脱困境。可以说,随着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上市,国内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从目前改革后的国内银行体系来看,现代商业银行所应具有的各种外在制度形式都已应有尽有。但是,正如我在一些基层银行所了解到的那样,目前中国的银行改革,尽管看上去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整个银行业的运作机制、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及激励约束机制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多少改变。政府主导下的银行改革并未使国内银行业走出转轨的困境,也并未改变以往那种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聚集社会资源,并通过银行的信贷配给社会的金融资源,使其流入政府指定产业领域的现状。

  反之,借助目前国内的银行业改革,国有银行的运作机制出现了收益市场化、成本社会化及政府化的倾向。从改革后的国有银行来看,完全放弃了其公共性、国有性,一切以商业化原则为主导。比如,国有银行的高层管理者一方面要享受中央政府行政级别待遇;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享受国际银行家的高薪。他们既要做政府官员也要做银行家。高层管理者是这样,银行中其他管理者也是如此。

  但是在成本上,国内银行又千方百计地社会化。这既表现为国家为国有银行巨大的不良贷款买单,也表现在国家通过种种政策向国有银行转移财富。可以说,这几年来国内银行业之所以看上去成绩斐然,原因在于其最大利润来源是政府政策转移财富的结果。近几年来,尽管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但是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就是不变。不仅如此,央行甚至通过扩大利差的方式让国内银行业轻易地获得利润。可以说,如果国内银行
存款利率
压低3个百分点,那么1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就转移了财富4800亿元。试想国内银行整个行业的利润能够高于这个量吗?

  而且,由于利益市场化、成本社会化,就使得国内银行产生信贷规模扩张之冲动。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之后,这种冲动更是明显。原因很简单,各家银行信贷规模越大,其利润率就越高。可以说,尽管近几年国内银行改革有一定成效,但就目前国内银行信贷的情况来看,它不仅一直在对国内的投资过热推波助澜,而且也希望在这种推波助澜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如果不经过一定的经济周期,要判断国有银行改革的成效是相当不容易的。

  国内的国有银行要塑造国际公众持股银行的形象,就应该按国际惯例、在更广的范围内、以一个更清晰的标准来考量管理层任用,而不是以目前行政官本位的方式来选调管理者。否则,在国际投资者来看,这些国有银行仍是政府的机构,而不是现代化商业银行,国际投资者对国有银行的市场价值评估一定大为减小。而且,国有银行的人事完全由政府部门来决定,那么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只能是对任命他的组织负责,而不是对他任职的国有银行负责。这样,国有银行的高层管理既没有动力来管理好该组织,也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者管理不善而承担责任。

  总之,从目前国内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到国有银行人事变动的突然性、行政性及非市场性的情况来看,这些都表明目前国内银行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无论在资源配置上还是人事安排上,国有银行的运作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来聚集社会金融资源、配置资源。这种以国家信用担保的银行体系能够实现银行利益的市场化和银行成本的社会化,但损害的是整个国内银行业的效率。因此,进一步深化国内银行业改革是建立国内现代商业银行的关键。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