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不必刻意追求世界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 09:56 环球时报

  现在,中国有不少东西都是“世界第一”。以农林牧产品为例,中国的水稻、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已是世界第一;在工业品方面,中国的钢铁、水泥、化纤、纺织品等产量世界第一,电视、空调等一百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世界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的电话用 户、水电装机容量、隧道数量和长度也是世界第一,住房投资和竣工面积世界第一,等等,还可以说出很多。

  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无疑是中国巨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人口本是世界第一,许多生活用品成为世界第一,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人口是大分母,许多“世界第一”用这个分母一除,就不是世界第一了。从这点看,人均世界第一或许是代表发展水平和

生活质量更准确的指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于诸多“世界第一”,我们还须有清醒的态度。

  最近,有几个“世界第一”的说法在中国就引起争议。

  其一,建设部一官员撰文说,中国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82%”,高居世界第一。舆论对此反弹很大。有人批评,此文将“住房私有率”混同了“住房自有率”。当前,

房价上涨过快,形成买房难的社会问题,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住房困难群体。这种情况下,拿“世界第一”说事,有点不合时宜,势必引起反弹,不如正面阐述解决问题的政策导向。

  其二,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万件,数量升为世界第一,“为中国专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这并未引起振奋的反应,反而引起诸多质疑。近年,鼓励创新的政策连连出台,国内

商标注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很快跃居世界第一。但有论者说,其中的核心专利严重缺失,“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比例竟高达50%到80%。恶意申请专利授权,以此打击商业对手,引发多起两败俱伤的诉讼,已是当前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对知识产权局而言,创造公平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制度,才是其无形的大功大德,何必去追求具体的“数字”和“数量”。

  对待“世界第一”,最好不要去刻意追求,在追求“世界第一”的背后,往往是一种数字和数量的图腾崇拜。在经济的发展中,在数量与质量之间,质量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更应如此。有种说法: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有了“最好”,“最大”可能是水到渠成的事,没有“最好”,“最大”可能是大而无当,也难以持续。

  对待“世界第一”,要多一点“平常心”,尤其要避免以“大跃进”的方式去追求。从中国近代的历史看,国人似有种一哄而上的不好习气,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而且不太守规矩。当前的一个流行的“炒”字,便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类心态。好东西炒来炒去,也会被炒糊了。炒的形态就是吹大泡泡,炒的结果就是大起大落。“世界第一”是一个炒的好题材,也容易被拿来说事。

  上个世纪50年代,民主人士张奚若曾提出过一个批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话有点保守色彩,但确有内在的深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针对性之一就是“数字”政绩观,旨在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让全社会去追求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有质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黄晴)

  英媒:世界第一情结是"弱民心态"

  读上海的一家报纸,接连两天读到“世界第一”的消息。其一,某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落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眼睛建筑”。其二,铁路上海南站建筑物屋顶的采光顶,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形透光屋顶”。

  今日的上海人,常常为自己的“世界最大”、“世界最高”、“世界最长”的“世界第一”感到自豪。

  中国人众地博,有些方面处于“世界第一”是很自然的事:球迷人数世界第一;科技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一;手机短信收发量世界第一……人们还经常能读到这样的“世界第一”:广州拥有世界最高电视塔、世界最大摩天轮;《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兵书;高某某自称世界第一美女……“世界第一”似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情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