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继续高位运行 加息或将成为无奈之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01:13 证券日报 | |||||||||
□ 本报记者 雷阳 下一步的宏观政策调整何去何从,学者及分析人士都认为,近日公布的一些宏观数据显示了进一步进行调控的必要,但对调控手段则各持己见。 近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14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据
据悉央行近期将会公布6月份货币增长和贷款增长数据。预计6月份货币信贷增速虽然较5月份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前6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央行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比例将超过80%。 “进一步的宏观调控已经十分必要,央行需要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资金”,申银万国的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他认为,虽然央行之前单边提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效果有限。虽然6月份的新增加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去年平均值。之前李慧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如果6月份的数据仍然偏高的话,加息的可能性会加大,现在,他依旧坚持央行可能会采取加息的做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根本上应通过政府行为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著名金融学家、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秦池江对记者说。他表示,目前是否加息尚不明朗,如果提高存款利息,银行存款则会有上升的趋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会随之增加,出于利益的考虑,资金的增多会使银行增加放贷的冲动,这样循环就会与宏观调控有所冲突;如果提高贷款利息,小比例的调整对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来讲影响不大,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 秦池江认为,由于货币总量的指标非常大,除非是大比例的收缩,小比例的调整所起的作用有限。而李慧勇认为,虽然加息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达到预想效果,但央行出于“政策组合”的考虑来调整,仍旧会倾向于加息。 东方证券的宏观分析师张扬认为,“窗口指导”是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调控之间最有效的平衡手段。他认为,今年6月份的贷款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意义不大,因为去年6月的4800亿元贷款中包括坏帐计提在内,在一个非集中放贷的季节,贷款增速依旧高位运行,下一步仍未见有放缓的趋势。 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贸易顺差逐月增大,这些都是影响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 张扬认为,贸易顺差的高增长,加大了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对冲人民币的压力。央行上周向货币市场净投放资金人民币150亿元。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售了金额为人民币500亿元的1年期票据。 导致我国外贸顺差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贸易的结构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贸易格局问题”,秦池江表示,无论是扩大内需,加快人民币升值,还是取消出口退税,都不能从根本解决我国的贸易结构失衡问题。 内需可以扩大,但外需我们决定不了。秦池江认为,解决贸易失衡进口问题也很关键,在我们进口国外产品时,一些霸王条款的存在使得我国进口困难也是造成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单纯地通过呼吁人民币升值或取消出口退税来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是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