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者及学者的房地产谬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01:02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本报评论员 商寅泉 笔者在评论的选题中,一向不太喜欢参与许多人已经在热议的话题,也不太愿意针对某个人的观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人与人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笔者选题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对经济领域内具有趋势性的事件,用大众化的视角和语言就事论事,语言力求浅显,观点力求独特,论述力求深刻。
尽管总想避开别人热议的话题,尽管总想避开不说事净说人,尽管总想把心态放得平和一些来写点东西,但最近有一个人和他所说的一些话,让笔者无法再坚守自己的原则,无法只说事不说人,因为这件事和人紧密相连,不得不连人带事一块儿说。 这就是最近在北京媒体和房地产界引起热议的一个人。他的身份是一所大学经济学方面的教授,也就是我们近年来常说的所谓“经济学家”。这个经济学家最近就中国的房地产业发表观点,其观点主要有3个:其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幸福感的美好奇迹,而不单纯是丑陋的罪过;其二,房奴论的背后,主要是购房者对欲望的放纵,想去拥有和收入不相称的财产;其三,房价骤降房地产崩盘,中国所有人将付出沉重代价。 针对这3点,笔者也有3点要加以评论,这3点评论也许已经超出房地产行业本身,但笔者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些对当下热点的看法,即使文不对题,也是值得的。 其一,学者和经济学家应该怎样定位?在中国,从来没有人给学者和经济学家一个定位,比如“曾经提出过新的学术观点并为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人”可以称为学者,再比如“曾经在经济领域有专门著述并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可以称为经济学家等等。遗憾的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定位,也许学者和经济学家根本就不需要定位,也许只要自认为是学者你就是学者了,只要自认为是经济学家你就是经济学家了。而眼下的情形恰恰就是这个样子,正所谓应和了那句歇后语,叫“扶着屁股上梯子——自抬自”。笔者10年前的一位同事,普通大学毕业,平时好写一些评论,也没见有过什么新观点,可现在你在网上一查,他的所有文章,在他本人的署名之后,都有括号“学者”两字。笔者一看到他文章署名后面的这两个字,就觉得好笑,继而又挺同情他。这个从外省千辛万苦到京城打拼的小子,用这两个字给自己壮胆,真是让我们真正的学者大师们如任继愈、朱光潜、冯友兰、“三钱”等前辈的含金量贬值了。 唉,学者! 其二,学者和经济学家应该干点什么?真正的学者和经济学家,在笔者的心目中,起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著作等身,二是治学严谨,三是真正为人类发展做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可是你看看现在的某些学者和经济学家都在干什么呢?跑会、作秀、骂人、替利益集团说话,给垄断性行业张目尤其是与房地产商一唱一和,干点坑老百姓的事。以往那些像费孝通等真正深入到最基层经济组织,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深入研究,拿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性观点的学者和经济学家,没有了;以往那些像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埋头书斋对基础理论深入钻研的学者和经济学家,少见了。现在的学者和经济学家都在干什么,跑会、演讲、作秀、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为自己的资产增值。 唉,学者! 其三,笔者认为,本文前边引述的那位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业的观点,都是谬论,这样的学者或者经济学家,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只会遭到唾弃。他的所谓“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幸福感的美好奇迹”,可以列入学者奇谈怪论的史册当中,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在独自吟咏着“幸福感和美好奇迹”的同时,还用了“我们”的字眼,他能代表得了谁呢?他把背负着按揭还款沉重大山的举债购房者,嘲笑为“是对欲望的放纵”,真不知道他把经济学家的使命感抛在何方﹖他的“房价骤降房地产崩盘,中国所有人将付出沉重代价”,其潜台词是房价飞涨中国人将获得莫大的利益﹖这样的经济学家连起码的为中国经济设计良性发展蓝图的责任都忘记了,他内心所充斥的只是用恐吓的语言给房地产业的不健康力量打气了。 唉,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