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不怕谈论当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 15: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捷

  新世纪以来,中国突然掀起一股政治哲学热潮,各种路数的政治哲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都涌了进来。比如说,施特劳斯及其弟子们上溯希腊、罗马,发掘古人的微言大义;斯金纳、波考克以史学方法进入文艺复兴,探求共和主义的渊薮;罗尔斯、诺齐克则以经济学和分析哲学为工具,虚空地构想和争论完备政治理论的基础等等,真的是五花八门。但是这
些政治理论著作引进得极不平衡,还有许多大部头经典无人问津,很多学者少有人谈及。

  史珂拉就是其中的一位。

  史珂拉当年以一篇“出于恐惧的自由主义”奠定她在学界的地位。在那篇文章里,史珂拉表达了她所谓“批判性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即她坚持的自由主义的目的谈不上追求善,只是为了避免奥斯维辛那样的恶,平庸的恶(ordinary vice),平庸的恶往往是最可怕的恶。史珂拉在经典阅读和学理分析之余,最终回到了日常政治生活,回到了当下。二战以后,学界必须重建政治理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偏向左倾建构,新保守主义偏向右倾教育,史珂拉则综合了这两种思路。一方面她和德沃金、哈特这样的学者对话,分析“理论问题”;一方面她研究美国宪政史,“追溯传统”。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汇集到对当下政治生活的反思和理解。像史珂拉那样坚持中立而又复归常识的自由主义不可能掀起什么热潮,却以其真实和可信牢牢占据了西方政治学界的主流。

  她是一位女性教师。这里我特别要强调史珂拉的性别特征,当然并非出于什么女权主义的考虑。事实上,或是由于性别分工,或是由于情感的差异,女性能进入政治哲学这个核心圈子的人并不多。但顶尖的政治哲学家中从来不乏女性。往前有阿伦特,较近的有纳斯邦,史珂拉也一样,她们的工作和对现实的分析都赢得了男性同事们的高度尊敬。

  女性政治哲学家一般都是好学生,愿意把大半辈子的时间投入思想史,学习古人的智慧。阿伦特的故事自不用多说,史珂拉也是如此。她从蒙田、孟德斯鸠、卢梭等法国思想家入手,进而研读联邦党人等美国早期思想家,一路读下来与前人对话,一直研究到阿伦特和沃尔泽,功课做得相当扎实。当然她并没有把生命全都投入思想史,那只是她治政治学所习做的训练和准备,但我们现今要阅读卢梭却绕不过她那几本书。

  女性政治哲学家一般都对伦理价值有最敏锐的直觉。很多伟大导师对混乱的现实、眼下的罪恶可谓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可真诚的女性政治哲学家做不到这一点。二战和奥斯维辛对史珂拉是沉重一击,她流亡,躲避,长期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恐惧。对于她来说,“善”是太珍贵的价值,她如此珍视“善”,以至于要全力投入对“恶”的批判。

  女性政治哲学家一般也更关心现实政治,不怕谈论当下,不怕谈论周围,不怕被人嘲讽。她们就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而非导师,把研究对象定位于现实而非虚幻,叙述真实的思考又有什么好被嘲笑的。史珂拉花很大力气整理美国宪政思想,也论述“流亡”、“法治”、“服从”等基本政治问题,这些其实都与她真实生活经历有关,这本《美国公民权》的小册子是她这类现实政治研究的典型代表。

  我不想多费笔墨来介绍这本书。因为它太薄太清晰,不到100页的篇幅,没有任何引经据典,也不会对任何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毕竟这是史珂拉最后一本小书。史珂拉早年空谈政治概念和逻辑而不引用前辈思想家的著作非常少,总是扎实地研究理论问题和思想史的问题。这是她晚年的一次讲座。只有到了晚年她才敢讲这样的题目。她觉得自己能把美国宪政民主思想在几次讲座里说清楚,她也确实说清楚了。

  其实美国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公民权(citizenship)这个词,它与奴隶制相对应,即标志着美国人民的身份从奴隶-奴隶主转向现代公民,由公民权来界定真实身份。公民权又可以细拆成两部分或者两阶段,一是选举权,一是收入权。前者是政治问题,后者是经济问题,一个靠民主制度,一个靠市场经济,两方面的独立作用确立了公民的社会地位,亦只有拥有这两种权力的人才可以说是有了真正的公民权。

  讨论这种公民权不用追溯太多的东西。要说思想,只要有孟德斯鸠和杰弗逊;要说历史,只要有南北战争;要说社群,只要有黑人奴隶和白人妇女;要说制度和文献,只要有联邦党人文集和美国宪法。这种过程完全是在美国本土发生、演化和扩展的,给予人们所要的基本权利也从来不会是过多,只需要争取到那必不可少的那一点,就能推动社会的健康运转。当然这一点不是自发的,更不是必然的。美国能走到现在这一步,除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亦不可谓不幸运。史珂拉一直研究乌托邦思想,虽然她不相信什么乌托邦,但她觉得乌托邦思想在美国政治思想史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美国远不是什么乌托邦,却也许比其他国家更接近乌托邦。

  我一直觉得,“浅出”是比“深入”更了不得的功夫。史珂拉多年来力图反思美国宪政,先做了大半辈子的准备工作,最后只用几十页的篇幅说了出来。它看似平淡,不如早年论文专著那么绚烂,却是返璞归真的结果。有趣的是,史珂拉思考成果进入中国的顺序恰与她思考写作的过程相反。我们最先读到的是她晚年的思考,浓缩到一点点的平淡道理。可以想见,随着今后史珂拉的书不断被译介进来,她的思想会在国内学界透出更加绚烂的光泽。

  (《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史珂拉 著,刘满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5月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