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之殇:能否成立中国教育发展银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15:45 新浪财经 | |||||||||
刘海明 2003年初,北京邮电大学02级400多名大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现在,不少即将毕业的学生发现,4年前,他们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向同一家银行借同样多的钱,用同样的方式还款时,需要支付的利息却不一样,差异多达上千元。(《新京报》2006年6月24日)
同样的助学贷款,贷款利息相差千元之多。银行出错,工行北京分行将对此开始调查,是对贷款学生的负责,理所应当。 这里,笔者关注的是助学贷款的利息问题。报道中说,有的学生贷款24000元,利息高达12000元。国家贴息50%之后,学生支付的利息还有6000元。这笔费用,对一个原本已经赤贫的年轻人而言,委实是个不小的负担。由此,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倡议国家设立“中国教育发展银行”,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大学收费偏高,脱离了中国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和城市特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变相威胁着中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即便有助学贷款政策,一方面是银行顾虑重重,不愿尽可能放开贷款的额度;另一方面,贷了款的学生,从此背负沉重的贷款利息负担,他们的快乐指数,在若干年内,恐怕很难上升。国家贴息,花钱未必讨好。相反,惟一“旱涝保收”的,最终还是银行。显然,现有的助学贷款模式,并非最佳的助学方式。 把助学贷款业务委托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一来害怕学生贷款不还款,二来嫌弃助学贷款赚钱不多。一句话,目前,在许多地方,助学贷款变成了一个紧缺的商品,学校得给银行说好话,银行也是被政府部门逼着,被媒体报道“逼宫”,每年到高校“逢场作戏”一下。贷不到款的学生,大有人在。强扭的瓜不甜,与其让商业银行干他们不乐意的事情,不如另起炉灶,想别的办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防止农民卖粮遭遇“打白条”的问题,国家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据我所知,这是一个政策性银行,只放贷,不储蓄,由国家出资,实行无息贷款(有待进一步核实)。自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在农业税取消之前,缴公粮打白条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观。既然国家为扶持农业,能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扶持邮政业,马上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素以高度重视教育自称的政府,为什么就不可以借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做法,专门组建一个政策性的中国教育发展银行? 如果有了“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由国家筹集资金,采取无息贷款方式,对符合条件申请贷款条件的学生,一视同仁。虽然国家吃亏一时,但从长远看,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社会发展有了合格的后备军,沾光的还是国家。现在助学贷款由国家贴息50%,不是照样“浪费”纳税人的钱吗?依我看,把纳税人的钱借给贫困学生,比让商业银行赚走,更划算。 联合国、日本的银行,尚且有对华无息贷款资助项目,怎么自己为什么就不能资助贫困生呢?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设立一个“教育发展银行”,不该没这个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