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超女过剩与修表工短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02:35 第一财经日报

  周志兴

  “超女”是“超女”,修表工是修表工,二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是同台唱歌还是同桌修表?都不可能。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知道了当前我国修表工的青黄不接。据说,现在国内修表工中,30岁以下的人极少,在岗的修表工,大都在40岁以上。

  修表业重要吗?说它不重要也可以,因为毕竟不是粮食、能源或是交通、通信等和国计民生联系紧密的行业,不是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但是,说它重要也可以。因为中国是一个钟表消费大国,也是钟表生产大国,每年几亿只手表的产量,几千万只手表的消费量,就算有千分之一的修理量,也有几万只,还不算那些要换电池、换表链、清洗油泥的那些活儿。我没有去核查具体的数字,总之,数量很大。现在社会发展了,也没有什么“几大件”的说法了,可是想当年,手表和自行车、收音机并列“三大件”的时候,还是很风光的。就算到了现在,手表还是不能坏了就丢掉的一次性消费品。所以,修表工是必须有的职业。

  那么,过20年后,我们的手表坏了是不是没人修了呢?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只要是社会有需求的,就会有人去做,所以,太过杞人忧天也没必要。但是,会不会在短期内对钟表行业产生某种影响,在日益全球化的时候,国外的钟表行业会不会对中国造成更大的冲击,因为这种冲击不但表现在了品牌上,还表现在这个行业的末端,即维修上,我们面临的是全线溃败。

  为什么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修理表的技术?这好像还不算很差的行业。

  原因很简单,收入太低。据说,一般修表工的薪酬只能糊口,国内顶尖的修表好手月薪也不超过人民币5000元。那些后入行者一旦看到自己的师傅和师傅的师傅收入不过如此,社会地位又不高,他还有热情在这一行里干吗?就算入了行,他能干得长吗?所以,这个行业呈现萎缩状。

  我不是表业行里人,举这个例子而已,因为我知道,还有若干行业都处在这种尴尬中。

  再说“超女”。“超女”可是火得很,明知突围的希望很渺茫,但还是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跳下去。为什么,因为有太大的名利空间,一旦把那扇门撬开一条缝,那么,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就会滚滚而来,红地毯也会铺在脚下。

  在这种诱惑下,人流涌去是自然的。

  有人会对这个话题嗤之以鼻,认为市场化是最正确的,还有人信奉“无为而治”。这些,我也认为很有道理,但是社会贤达的引导、政策的引导和舆论的引导同样是重要的,如果这么说过于政治化,那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教化,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千余年前就在《许州文宣王新庙碑》中说:“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意思是说,教化对于人的改变,像邮差送信那么快。在唐代,没有电报电话和MSN,驿站送信是最快的方式。刘老先生的话是说,在社会教化的力量下,人的改变是很快的。

  和若干年前的情况不同,那时,是有意识地推广某种精神,以至于把某种行业也贴上精神标签,比如说,学习王进喜,就把当工人作为择业的最佳选择之一。那时的职业是按照“工农兵学商”来排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不是很妥当,而历史已经给了这种欠妥的做法以惩罚。

  我们今天不一定是自觉地在推崇某个行业,或者说,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有意识地推崇某个行业,但是,正由于这种无意识,使得舆论向人多的地方倾斜,这种引导又使更多的人涌向本来就很挤的地方。

  有地方人多,就有地方人少,人少的地方其实也是需要关注的,哪怕只是扫他一眼。如果没有人关注,又得不到和其他行业成一定合理比例的薪酬,还会有人在这个地方待着吗?人少就变成没人了。到了某一天,不但没人愿意当修表工,还没有人愿意当工人、当农民、当战士,那我们要从海外进口这些人才吗?超女PK修表工,不是比输赢,而是一种提示,如此而已。(作者为《财经文摘》社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