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地的人员互通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记者 张娅
基于两地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相互开放,香港已直接承担起内地人才培养的责任。4月22日,超过400名内地专业人员在上海参加了“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员资格考试”。这一数字
比2005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首次考试的报考人数增长了50%。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主席关百忠表示,今后将视内地报考的情况调整考试的次数。
作为内地与世界金融资本交汇的平台,香港在过去数十年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牢不可破。内地证券市场的建立过程,也在极大程度上受到香港的影响,比如中国证监会就借鉴了“香港模式”。以中国证监会500多万年薪聘来的第一个海外副部级干部——原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为典型,在2001年开始的中国股市“市场化运动”过程中,一大批具有港府背景的专业人士承担了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京沪两地激烈的金融中心之争,以及中国股市上从未平息过的有关“海归派”的争议,使得面临挑战的香港开始采取更为主动的措施。
就在上海资格考试前的4月19日,香港证券专业学会组团北上,在北京与中国证券业协会合办“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论坛”。论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两地业界的互动加强地区间证券业合作,并且向内地专业人员介绍香港证券专业学会提供的培训服务。
关百忠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介绍说,举办论坛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把香港的经验带来,让有意在香港从事证券和期货交易的公司及个人,可以获得香港证券专业学会的帮助,并且了解有哪些渠道去得到有用的资料”。
主动出击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大部分跨国金融集团把香港作为向内地拓展业务的“桥头堡”。香港证券专业学会2005年下半年发布的《香港金融业踏足内地市场的准备程度研究》调查更发现,尽管没有位于香港的基金管理公司或保险公司符合进入内地市场的资格,但大多数在中国内地经营此两个行业的公司均在某方面与香港有联系,例如在香港设有地区总部、办事处或已在香港经营5年以上。
由此,同时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香港人在内地金融市场上越来越活跃。一位来自香港的某国际事务所合伙人曾对记者自豪地宣称:“以前充当跨国机构在中国的最高层往往是被派驻来华的外国人,现在他们的位置正在被香港人顶上。”
尽管如此,一直以来,香港在金融推广上往往是偏重国际而轻视内地。但目前,内地市场已经成为对香港这个资本平台需求最殷切的地区。
自1993年在香港上市第一家H股公司以来,到2005年年底,内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包括H股和红筹股已达到258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25%。其中在主板上市的内地企业196家,在创业板上市的62家,上市公司市值达16950亿港元,约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1/3。目前,港交所已经明确表示未来重点是发展内地业务。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月14日公布的对香港的评估报告中,特别提到了香港加强在内地金融中介活动中角色的重要性,认为香港能否继续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须视其协助内地进行金融中介活动的能力而定。
从目前情况来看,香港正加强在内地的推广活动。在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倡议下,3月下旬,香港举行了“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服务论坛”,香港过去极少主办如此大规模的同类主题活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论坛”,则是2004年1月CEPA实施后,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与中国证券业协会两家机构共同举办的首个大型交流活动。
在从业人员方面,随着CEPA的深化,截至2006年3月底,有资格在香港进行证券及期货交易的持牌法团共1290家,其中6%来自内地。这些机构所雇佣的人员包括香港本地的专业人士,也有他们本身从内地派去的员工。
另一方面,香港当地金融机构加快了进入内地的步伐。调查显示,与过去两年相比,香港当地金融机构计划于未来两年增加内地投资的平均增幅,将由5500万港元提高至1.5亿港元。而准备充分的公司与准备欠佳的公司的比较显示,前者不仅在内地平均招聘更多的员工(26.8人相对1.3人),亦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其中差不多30%的内地员工拥有内地认可的专业资格。在内地营运的香港企业则须应付缺乏技术员工的问题。
然而,由于内地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香港人的固有优势正在淡化。《香港金融业踏足内地市场的准备程度研究》就指出,在准备进入内地市场时,过往经验及语言能力不一定视作重要因素,“原因之一是市场发展瞬息万变,过往经验可能随着新规则和规例的出现而过时。此外,内地人士正非常努力学习,现时已有较佳的英语沟通能力”。
曾经担任香港证监会投资产品科总监的苏淑敏,目前是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及投资总监。她对《商务周刊》承认:“你把同样的内地人才放到香港,两三年后就跟香港当地的专业人士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在内地的人际网络也是香港人不能取代的。”
作为内地专业人士,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同样认为,内地专业人员更熟悉、贴近国内市场环境,更了解内地客户需求,但他说:“在两地人员交流中,内地专业人员在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理解能力、设计和执行复杂金融交易和内部机制以及对金融产品定价的能力上,依然面临着挑战。”
人员互通
2003年6月29日CEPA的签订,被普遍认为是利用香港市场解决内地融资和资源配置。在相信内地金融业人才会愈来愈吃香的同时,《香港金融业踏足内地市场的准备程度研究》预测认为,香港本地券商未来两年可创造近1万个专业职位,以服务内地市场。
于2004年1月生效的“CEPAI”,除了宣布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之外,还提出内地在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香港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并且简化香港与内地专业人员在申请对方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相关程序。
根据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签订的两地互认专业资格安排的有关协议,目前内地金融从业人员要到香港执业,必须通过香港证券专业学会组织的“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员资格考试”;香港专业人员要想到内地发展,也必须通过他们组织的“内地证券法规科目考试”。
关百忠解释到,在简化程序之前,内地专业人员要到香港从事证券或期货交易,必须在港居住一段时间,然后才能参加香港证监会的考试,整个过程可能需要6个月的时间。目前所实行的资格考试,不但可以促进两地人员的流动性,也是为将来进一步的市场开放做准备。
“如果香港资本市场彻底向内地开放,内地人员就必须了解香港的规则,如果用内地的一套办法去做香港的股票,可能存在违规的问题。我们开放时间比内地长,所以希望以我们的经验去帮内地的经纪人多找一些机会。”他说。
基于对等的原则,在对内地专业人员举行资格考试的同时,2004年3月在深圳、2005年5月在香港,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也已经举行两次“内地证券法规科目考试”。第三次考试将于2006年5月13日在香港举行。
过去两年,已有约200位香港证券、期货从业人员通过内地的相关法规考试,可以申请内地的从业资格;也有近200位内地人员通过了香港的法规考试。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共有75名和9名香港专业人员分别取得内地证券类和期货类从业资格,17名香港机构的从业人员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获得执业证书。
在香港本地一些较大型公司探索进入内地市场的各种方式的过程中,首要事项就是进一步武装自己。一家股票经纪行的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透露,他已参与所有必需的考试,将自己装备成为具资格的专业人士,并已花上大量时间建立网络及在内地培训“潜在”的伙伴。
已经于2005年1月生效的CEPAII,允许持有香港证监会牌照并符合规定条件的中介机构在内地设立合资的期货经纪公司,其中香港持牌中介机构拥有的股权比例不超过49%(含关联方股权),这为香港期货公司打开了内地期货市场的大门。2006年1月开始生效的CEIPAIII,则让符合条件的内地证券及期货公司获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截止到今年3月底,内地已有2家证券公司和6家期货经纪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也有1家香港机构在内地设立合资期货经纪公司。业内普遍承认,针对两地专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中介机构在专业人员调配方面作出更灵活的安排。
等待QDII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宽对经常账户及资本账户的部分外汇管制,为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清除了法规障碍。尽管QDII细节目前尚未出台,但记者获得的摩根大通研究报告认为,首批申请机构可于4月通过QDII审批。摩根大通同时预测,2006年将会有23亿美元QDII资金用于股票投资,约占QDII总投资额度的10%。这些资金包括保险公司7亿美元、全国社保基金5亿美元及券商、基金公司11亿美元的投资额。
另一份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报告同样认为,2006年从内地流入香港股市的资金估计会达到约20亿美元,并在2008年升至70亿美元左右。
苏淑敏注意到,“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预计将会推进资本户口的可兑换性,并放开人民币自由浮动和交易的空间。QDII的放开正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估值的趋同将会使‘A’和‘H’同步上市指日可待。”她预计中国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及股票)会在未来5年急速发展及扩大,“当人民币逐步走向资本户口可兑换性的同时,一个‘整体中国’的营运概念将会逐渐加强”。
除了吸引机构投资者之外,香港证券经纪业协会有限公司主席艾秉礼明确表示:“我们希望内地的个人投资者可以来香港投资。”
他对《商务周刊》解释到:“内地有大概7000万投资者,假设每个投资者可以来香港投资两万港币的话,这个数目将比机构来投资的资金还要庞大。”目前已经有不少内地投资者利用到香港旅行或公干的机会,在香港证券市场开设交易户口。“问题在于国家法规还不允许中介人来内地为投资者开户口。由于国家对于外汇的管制,内地投资者的钱如何到香港也是一个问题。”艾秉礼希望香港券商可以到内地开户口,然后投资者通过电话、网络在香港买卖股票。
在此背景下,未来香港证券专业学会在培训方面将加大力度,除进一步发展网上培训平台外,亦在加强与内地同业的联系,该学会已与重庆市、浙江证券期货业协会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尽管越来越多的机构被允许来香港开展业务,我们更希望将来个人投资者也能来港投资,但他们都必须了解香港市场的操作规则。”关百忠说,“只有通过培训和考试培养新的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才可以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