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再灿烂 老帮菜还是老帮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6:03 21世纪经济报道

  对话《八十年代访谈录》

  刘苏里 哈乐文

  哈乐文(下简称H):怎么用这么个标题?(编按:即文章标题“再灿烂,老帮菜还是老帮菜。”)

  刘苏里(下简称L):将近30万字的访谈文字,我觉得李陀的这句话最真诚。

  H:我读到这句时也是冲口就说出“真烦人”,可惜当时身边无人对话。

  L:李不完全是在讽刺张艺谋,他点出了一个事实,就是张身上有两重人格,来回表演,互相打架。“八十年代人”不止张才有这个特点,以我看也不止八十年代人才这样,许许多多中国人身上,都看得出这个特点。这让我想起《24重人格》中的主人公,一本小说,很瘆人。一个患者,有24重人格,整天互相打架,他们之间有矛盾的时候还聚在一起开会,开着开着就打起来,最后谁战胜了,谁便主导了意识和行为。李陀认为九十年代以后有两个张艺谋,主题先行的张和形式华丽的张,人们评价张时往往点出其中一点,无法说得准张到底是谁,吵来吵去吵不出个什么名堂。

  H:说到李陀的真诚,我也想起甘阳访谈结尾的一句话,大意是,八十年代的人因纠缠于个人恩怨,思想僵化了,脑子呆掉了,应该退出舞台,让位给更年轻的一代。

  L:我不怀疑甘阳说此话时的真诚,甚至不怀疑他真就这么想过,但我不相信他自己就此会身体力行。没了甘,这世界的热闹便会少许多,甘是个爱热闹的人,这两年关于高教改革、

留学的争论呵,读经的争论呵,前些年《读书》奖的争论呵,哪一场你看不到甘阳?说起来,有不止两个甘阳呢,少说有三个、四个。

  H:从访谈录上看,比较熟悉的人中似乎阿城、陈丹青、栗宪庭只有“一个”。

  L:“一个”更占主流一些吧,言行更一致一些吧,说明不了更多了。到底有几个,这是一个问题,甚至可能很根本,我就说过,一个人到底属于哪个“派系”,仅从其言论、观点入手显然有问题,看他(她)言行一致的程度。但我不认为这是全部,还有真诚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讲,《访谈录》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派的,他们说起八十年代来都挺真诚,刘索拉呀,崔健呀。

  H:但真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是个态度而已,况且真诚的态度到行为之间还相隔十万八千里呢。

  L:不能太苛刻了,让八十年代人态度表现出真诚已很不容易,多牛的一批人啊。给你架到那个位置上,我就怀疑态度上你能否与他们一样真诚,先别说行为啦。你看刘索拉,多真诚。她把已有些名头后来又出国留洋那批人的心理、行为状况概括得多到位,简直惊心动魄啊。我原来就有一些猜想,对那批人,让刘几句话给戳穿了。这些年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一心想去美国,说美国的好话,可到美国转一圈便骂起美国,就像刘说的,都是一种心理在作祟,美国把他们在国内的形象泡沫捅破了,很自然地恨起美国,你美国算什么啊,霸权啊,老子在中国骂你了,怎么样。

  H:还是少数吧。

  L:是少数。不谈这点也罢。回到《访谈录》。我觉得体现在访谈录中的八十年代人,真诚是主要的。但有一个感觉是,这真诚听起来有些怪怪的,像是话里话外都是抱怨,也不知道怨谁。还有一个事实是,除极个别人的名声没那么大,大多数的被访者还都是当红的名人,他们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都在按着某种程式在演着自己的角色。

  H:几十年的革命,让几代人没了脾气,青黄不接时八十年代人承上启下,这出戏一演就是二十多年,看样子还要再演十年。问题是,我看出来,他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满意,他们大概也期望有人“接班”。

  L:“革命自有后来人”吧。最近我读夏榆的《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连问话的方式都与《访谈录》不一样。

  H:可你看,《访谈录》从采访者到被访者到编辑、出版者,其实都是一代人,我宁愿将其看作那一代人对自己的反思记录,而不是有些人说的“自恋的记录”。他们灿烂着,至今如是,他们自嘲是“老帮菜”,却没有哪一代人能真正向他们发起挑战,取而代之,更别说下两三代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难跳出这代人的阴影啦。可怕的是,这代人的“文化根基”是在七十年代奠定的,七十年代又是从哪儿来的啊。最近又有人“告诫”不要总是纠缠于历史,好像什么皆可从头再来一回,哪儿那么便宜。老是弄不清自己是谁,一个一个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L:这点我同意。这代人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有所醒悟,给后来的人做了个榜样,至少比把自己闷在葫芦里装大,或糊里糊涂的一辈子强许多。至少,他们是老帮菜他们还知道,比他们更菜的人,谁承认过?在这层意义上,《访谈录》的价值不能低估。《访谈录》出版引起不小的轰动,很能说明点儿问题。我想人们不止要看看热闹,发发脾气,议论些不解或是未能刊出的文字,请再仔细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哪一代人之间没有恩怨情仇?但说不说出来是一回事,况且以真诚的态度说出来,牵连其中的人,没有正面回应倒显得不自然了。查建英的这份工作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她是典型的自由派立场,可被访的人中,有不止一人与她立场不同,如李陀、北岛、甘阳等,陈平原也不尽同吧,但很少影响谈话效果,说明他们想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改变点儿什么,仅此一点就值得重视。

  H:他们想走出自己深受其害的怪圈吧。如果这代人真能起这样一个带头作用,我们便也乐观其成啦。逻辑上不再是“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永远是对的,错也不认账,要不永远是受害者的样子。李陀对自己的检讨够深刻,以至有人说他背叛了自己,他到底是个性情中人。许多时候人们相互地贴标签,贴得连自己是谁了都不知道,荒唐得很。

  L:斯托休在《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中有一句话,很值得推荐:“美国起于共识而存于争论。”因共识,所以争论才不会酿成战火,相互仇杀,以消灭对手为快事。可惜我们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但我很担心起于争论是否可以达到共识的结果。没有共识的民族,是灾难!没有共识的争吵,很难避免无所不用其极的逻辑。查建英采访中,不止一次试图在对立的观点中找出最低的共识,只是显得脆弱了,或条理还不那么清晰。我甚至相信,这规模的访谈再做两次,可能会说出个眉目。

  H:我没那么乐观。为什么?掺进了利益因素,尤其利益巨大的时候,真诚便可能躲得远远的,没准儿别人还笑“你是新来的”呢。

  L:哎,你也太小瞧这批人了吧。他们八十年代狂了十年,九十年代又灿烂了十年,现在多数还很牛,他们还缺什么?他们要是都放下架子,对准大问题啊,拿出当年的勇气和责任感,有什么嘛,“相见一笑泯恩仇”,都不傻,但挺在那儿,到哪一天?找出最低共识,再透彻争论一次。退一万步讲,如果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也不至于来日后悔啊。我是不是有点儿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H:不一定那么简单。但我何尝不希望出现你说的局面。他们应该知道,那样做,不是为自己,为个人的得与失,对,是责任。所以我很理解刘东的那句话,等完事儿了,好好做个左派。但甘阳误解了刘东的意思。可见共识并不容易。

  L:没基本的共识,再争论都给人扯的感觉,难道真能走出一条新路,在争论中找出共识?但我仍然有所期待。学美国人不容易,但大家到底都是过来人,也未必缺少见识。搅混水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多数人还保持了真诚。李陀的一些牢骚我就不同意,他在国外久了,回国感觉人情淡薄,是事实不假,但肯定不是全部。他借说张艺谋,点出一代人的“老帮菜”特征,说明他还是有责任感的人。

  H:说说《访谈录》本身吧。我觉得十一人中,小说家、画家、诗人、电影导演、艺术评论家、文学(化)批评家等占了九人,学者、思想家只两人,其他没有,比例有些失调。

  L:所以我说再出两本是有必要的,否则太偏了,容易让人诟病。

  H:答问之间,被访者差异也很大,阿城的那篇最精彩,陈丹青、甘阳、刘索拉等篇多有率真之语,李陀认真,栗宪庭心态平和……各有千秋。

  L:也各有缺点,但不影响阅读、理解。采访者的姿态也很重要。查建英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非常熟悉,谈话少有障碍,虽常有辩驳,但仍保持了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否则很难想像访谈如何进行下去。也正因此,我倒觉得选人有给人小圈子的印象,代表性有商榷余地。

  H:所以你说再有两本是有必要。一件好事,怕就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猜忌,在试图寻求共识的道路上,避免这些特别重要。

  L:就此打住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