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石油和房地产有什么关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5:4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房地产的风云人物里,潘石屹比较乖巧,也就是比较滑头,常说些对于地产价格什么的“我和易宪容都是井底之蛙”之类的囫囵话;任志强直率,引来板砖无数;冯仑更是口无遮拦,敢对“房奴”说“活该,“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房价远高于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本来主要责任并不在房地产商,你们只管混水摸鱼闷声不响发大财就是,说出这种话岂不是在引火烧身嘛!

  问题是房地产商根本不在乎所谓“房奴”们的感受,他们并不是其“上帝”。国内房地产至今还是个卖方市场,虽说70%人买不起,但那30%的人房地产商还来不及满足呢!更何况,在这100%人群之外还有人群,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社科院公布的《2006房地产蓝皮书》表明,北京本市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中低价位商品住宅,而外省市及境外购房者主要集中在中高价位的商品住宅;在成交的普通商品住宅中,有39%为京外人士所买;在成交的公寓别墅中,则有一半以上落入外地购买者手中。我相信这种“越外围越有购买力”的现象非北京独有,而是全国普遍,尤其是大城市和风景优美的宜居城市,更是成为“外资”集中的地方。

  看过一条消息,日本东京中心区的

房价,折合人民币一般在4万元/平米左右,周边地区也在一万元以上。这个价格,对中国大陆人来说,够高了,然而日本的人均GDP是大陆的35倍,从购买力来说,其4万元的房价也仅相当于我们的一千多元;法国的房价也不高,卫星城,地铁10多分钟到市中心,别墅价格也就20万欧元(约合200万元人民币)上下。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我们一万元的房价相对于日本人、法国人乃至中国香港、台湾人来说,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了。因此,他们要赌

人民币升值,买房真是太轻松的事了。

  易宪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数据表明,目前个人购房,91%以上的民众是通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完成的。但是当2004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达到4700亿元后,在宏观调控后的2005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迅速下降到2600亿元,仅及2004年的一半,而且这是在中西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的数据。到了2006年第一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256亿元。同时,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定金与预收款来看,2006年1~2月同比下降24.5%。也就是说,近一年多来,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大幅下降,这说明国内居民(其中也包括炒房者)住房消费大量减少,并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但在居民住房消费迅速下降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则异常活跃、价格迅速上涨。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外资起了决定性作用。近日,国家外汇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孙鲁军曾表示,外汇局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和“其他投资”猛增已经高度关注。“很多外资投资房地产是短期行为,意在人民币升值。”“资本流入在1994年是618亿美元,到了2004年急剧增长到3434亿美元。”孙鲁军强调,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变化量并不明显,但是“其他投资”1994年的时候235亿美元,到了2004年就增长到了2622亿美元。其次是,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外债增长比例非常高,在整个外债余额的比例中逐年增加。2005年,外债余额是2800多亿美元,短期外债是1400亿美元,占了比例达到55.3%%。

  如果2622亿美元的境外“其他投资”全部进入中国房市,可以一口气吞下两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境外资本”主宰中国房市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加息和提高首付来打压房价,只会使真正购房居住的中国老百姓雪上加霜,对于房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对百姓而言,绝对是弊大于利。

  在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中,穷国的民众往往成为基础性资源价格的牺牲品。比如,中国百姓的收入很低,却不得不接受高昂的“国际油价”,同时还得面临全世界70%收费公路在中国的悲惨现实。房地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与油市异曲同工。

  这时候,正确的办法是对外资严防死守,但也是防不胜防,外资并没有长一张外国人的脸,很多“外资”实际上在中国人手里握着。而在现代文明社会,居住权是每一国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住房保障也应该成为政府的基本义务,通过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证低端市场的供应充足。但我们非但不提供住房福利,还完全将公民的住房需求推给“市场”,甚至通过不受约束的强行拆迁将人们“赶”进市场(建设部相关官员曾公开披露,中国有50%左右的房地产需求是由拆迁“制造”出来的),这种行径,比强买强卖恶劣十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