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旧中国的慈善时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2:35 经济观察报

  韩福东/文

  虽然胡润说“中国已经进入了慈善时代”,但它显然没有被公众接受。仍然有媒体在“寻找中国的卡耐基”,并且,“为富不仁”的说法还在广为流传。就在胡润公布2006年中国慈善榜的现场,即有一位女生在提问中表示:为什么中国企业家们的“慈善行为”总有那么重的商业味道?

  这是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缺少卡耐基式的富豪?他们大都会大言不惭地说,让企业做大,缴税和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就是最大的慈善。把企业的牟利行为化约为“为人民服务”,未免低估了人民的智商。慈善家的缺乏,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抑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缺乏“与人为善”的因子?有这种困惑的同志,不妨看看夫马进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是一本具有拓荒性质的历史著作。早在1980年代初,夫马进就开始发表关于中国善会善堂史的论文,并将其与中国近代地方自治的研究结合起来。按照他的定义: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而善会办事机构的所在以及具体实施善举的设施则是善堂。据夫马进考证,善会善堂出现于明末清初,那是一个结社的黄金时代。善会善堂一直持续到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在大陆彻底消失,只有香港的保良局和澳门的同善堂可以看作是其仍在延续的一部分。

  在明末之前,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救济设施,其中最为普及的是养济院。养济院等救济设施之所以不能被称为“善会善堂”,是因为它是一种国家救济场所,由国家而非民间进行经营。由明末的同善会发轫,善会善堂开始在中国各地逐渐建立,夫马进认为,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从明末乡绅、生员势力的抬头以及以府州县城为核心而形成的乡绅、生员的网络中去寻找原因的所在。善会善堂并非农村型的组织,它们首先诞生在都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都市既是财富也是人的聚集地。

  到了清朝,善会善堂得以蓬勃发展。育婴堂、清节堂、放生会、掩骼会、辅元堂等各种堂会,在官府之外,为弱势群体提供着持续的救济。善会善堂活动的资金,多来自各商业行会的捐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善堂的官营化与善举的徭役化趋势开始出现,不过夫马进还是找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例子——上海的同仁辅元堂,他们成功地避开了官营化和徭役化的陷阱,原因是“上海自开埠以后,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夫马进看来,也正是因此,上海的一个普通善堂才成为了近代地方自治的出发点。

  在研究中国善会善堂史的过程中,夫马进也曾受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影响。不过他最终没有将这一观点置于研究的主要地位。“如果采用在中国前近现代中寻找‘公共领域’和‘市民的公共性’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话,最终无疑会与寻找‘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方法一样,走入死胡同。”夫马进说,“我们在考察善会善堂时完全没有依据所谓的欧洲模式。我们曾经寻找过与此类似的模式,也曾经在日本的前近代史中作过考察。但是,没有找到可以与善会善堂进行对比的结社。中国的善会善堂在某种意义上是世界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在研究世界历史上的救济制度和结社问题时,中国的善会善堂反而可以成为一种参考模式。”

  中国的善会善堂的确是世界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现象。虽然曾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它400余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寻找到那么多热心公益和慈善的乡绅和商贾。在某种程度上,它后期存在的问题,都和当时经济发展不足有关,上海同仁辅元堂的成功例子,也反证了这一点。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无疑较明清民国时期强过太多,但民众包括富商大贾对慈善与公益的热情,却是大大地退步了。很显然,将中国人的慈善冷漠症归之于生产力水平低,过于单薄无力。同样,中国

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也不缺乏“与人为善”的因子。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慈善家和中国传统善会善堂的推动者中,我们通常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宗教情怀。而这正是现代中国最匮乏的基因。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家们的“慈善行为”多带有浓重的商业味道,其实并不奇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