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克拉玛依的石油之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6日 10:24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傅 颐

  北宋年间,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提到了“石油”,从而使得这个名称流传至今。其实,早在公元前一、二世纪,我国已在陕北一带发现“石油”,只不过那时候叫作“石漆”、“石脂水”或“火油”。尽管沈括对“石油”的了解还很浅泛,但他却很有远见地预言了这种物质的重要性,认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
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进入近代后,石油工业却在惨淡中经营,步履维艰。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两位地质学者到东北和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回国后,他们在1926年发表文章,对中国的石油资源评价说:世界主要产油国家的大油田,都在海相沉积地层。中国海相沉积地层分布区域相对较小,陆相沉积地层分布很广。因此,不能生成大量石油。这就是曾大为打击国人自信的“中国贫油论”和“陆相贫油论”的最早来源。美孚学者还断言:中国西北地区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工作;东北绝大部分地区,从岩石类型及其时代看,没有含油可能性。以后,日本人在东北阜新一带进行勘探,打过浅井,没有见到石油,也认为“东北地区找油希望不大”。这似乎更加证实了中国含油远景的贫乏。

  对西方学者的结论,中国许多老一代的地质学家不以为然。1928年,时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就反驳道: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但因旧中国实力薄弱,难以摘掉“贫油”的帽子。从1904年至1948年,中国只建成了甘肃玉门、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3个小油田和四川圣灯山、石油沟两个气田,还有辽宁的两个页岩油厂。45年间,累计生产原油278.5万吨,进口“洋油”则高达2800万吨。在1949年偌大的一个国家,只拥有1.6万名石油职工,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的技术人员只有172人,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新中国开始了石油工业的建设。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组建燃料工业部,主管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成立石油管理总局。1952年,地质部成立。为了组建石油工业队伍,1952年2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在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的带领下,全师官兵7747人成为我国石油产业大军的骨干力量。此外,国家调集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转行到石油部门,号召从事石油工业的技术人员归队,动员从国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参加石油工业建设,并在高等院校设立石油科系和地质系,培养专业人才。

  经过对原有油田的恢复和建设,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43.5万吨,为1949年的1.3倍。尽管如此,石油工业还是中国工业部门中的最薄弱的一个环节。1952年石油产品的产量,只能满足国家需要的四分之一。国家不得不从苏联、东欧等国家大量进口石油。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对全国石油资源的情况还不很清楚。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问题凸显出来。用毛泽东的话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底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但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究竟如何?茫茫大地,何处找油?石油工业的发展是依靠天然石油还是走人造石油的途径?这是制定“一五”计划时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后,中央明确提出,由于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大力地勘察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就石油资源问题征询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意见。李四光根据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的天然油气资源作出了乐观、肯定的回答。他提出,关键是要抓紧在全国广泛开展油气普查工作,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气区,作为勘探开发的基地。这个意见和国内许多石油、地质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受到了中央的重视。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大大加强了油气的普查和勘探工作。国务院在1954年12月作出决定,从1955年起,由地质部担负油气的普查任务;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担负油气的详查细测和钻探开发任务;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石油的综合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对石油工业的领导,加强石油工业的生产建设,1955年7月国家撤销燃料工业部,成立石油工业部,李聚奎为部长。1956年3月,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作为全国石油地质的咨询机构。同年,中央集中全国的科技力量,制定了《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规划确定的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中,有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项目,其中一项就是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的勘探。由此可见国家对石油工业的高度重视。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各部门随即展开大规模的行动。从1955年起,地质部派出5支石油普查队伍,分赴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六盘山)、四川和华北平原,展开了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油气普查工作。仅1956年,普查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石油工业部也在全国开展了油气勘查,很快有了重大发现。

  1955年10月31日,石油工业部在新疆准葛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地区的第一口探井——1号井喷出石油和天然气,从而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第一个突破的大油田。消息传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为支援克拉玛依的建设,国务院动用了13个部门的力量,号召全国35个城市为其加工制造设备和器材,并从苏联和东欧等国进口了部分设备和配件。广大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满怀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热情,投入到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中。尽管工作条件极为恶劣,正如当年那首《克拉玛依之歌》所传唱的那样:“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这是块“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的荒凉土地。但创业者们凭借着坚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终于矗立起了像森林般密密的油井。1956年8月,克拉玛依油田开始进行试采,当年生产原油16424吨。第二年增至70271吨。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生产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1960年,原油产量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打破了西方学者的“陆相贫油论”,证明陆相沉积也可以找到较大的油田。此后,我国又陆续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等地发现了新的油气田。

  经过1955年至1957年的普查、勘探,地质部和石油部共发现了256个可能储油构造,有的已钻探出原油,这更加坚定了地质工作者在陆相盆地中找油气的信心。“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石油工业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过于薄弱,加上油田分布不均衡,探明的石油资源太少,石油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1957年在全国的消费总量中,国产油只占38%,进口油高达62%。国家为进口石油耗资达1.34亿美元,占国家进口用汇总额的7%。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石油工业是唯一没有完成“一五”计划的部门,这令石油职工们压力很大。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子劲,下决心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3年后,他们看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