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缩与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20:11 财经时报 | |||||||||
□ 陈希我 中国人办酒席,喜欢大场面:去大酒家,办几十桌,呼朋唤友,大家济济一堂,吵吵闹闹,觥筹交错,豪饮豪喝,甚至灌酒,不把对方灌醉了,不足以说明我情意深。 相比之下,日本人则显得小家子气,找个小酒馆,最好还要是“会员制”的,没几
我曾听一家夜总会的营业部长批评手下的侍者,因为侍者随便伸手把客人桌上的空碗盘撤掉,他说:一张桌子就是一个私宅,你不能擅自侵入,你要先敲门,征得主人同意。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然而想想,也在理。 中日两个民族,趣味大相径庭。 中国人喜欢“大”,日本人喜欢“小”。我们地域广大,有长江、长城,就像李白写诗,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其气魄,令日本“汉诗”诗人倾倒。但“汉诗”在日本不是主流,影响不大,只是一些喜欢中国诗歌的日本文人摹仿创作。 日本文学的主流是精巧,细致。徘句,随笔,私小说,新感觉,川端康成则精巧到了病态的程度。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韩国人也算是跟日本人打了许多年交道的。韩国学者李御宁发现,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缩”的特性。 确实,日本民间传说里的一寸法师、桃太郎,是以针为刀、以碗为船的小而又小的巨人;短短的徘句表现了广阔的宇宙与变化的四季;盆景、插花乃至现代的半导体和电脑,都是“缩”的具体例证。 韩国的咸菜是连汤带水的,而日本的咸萝卜是干爽的;和式的餐桌上干是干、汤是汤,截然分开,于是能产生出“便当”来。丰富多样的膳食被收缩在一定的狭小空间里,这种独特的“便当文化”也是“缩”的典型例证。 “文库本”袖珍图书也正是“缩”的表现,石庭、茶室则是自然的缩小。中国的“美人病来遮面”的团扇传到了日本,被改成了折扇,可以缩小,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拿在手里,可以把玩。 这种折扇打开来,其形状颇像富士山的倒影,让人想起江户时代汉诗诗人石川丈三一首叫做《富士山》的诗:“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同样的扇子,这不是巨大的孙悟空扛着灭火焰山的芭蕉扇,而是缩小以供玩赏的精巧小器具。 然而可别轻视了这种“小”。这“缩”,是带着扩张取向的。它是一种曲折反向的获取,它的志向,是在“扩”。 小小的茶室与巨大的城郭是同时代的产物,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日本同时是巨型油轮的日本,拥有世界上无出其右的巨大钢铁厂、巨大贸易公司。神社缩小为神舆,进而缩小为家庭的神龛,再缩小为护符,但文武天皇命令全国家庭设置神龛之后,圣武天皇则开始修建东大寺,成为八世纪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正如另一个韩国学者朴俊熙所说,日本人的“缩”,只是表面现象,追究其本质,便现出“志在扩大”的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