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建筑师要牛就要走向国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9:59 财经时报

  □ 本报特约记者 凌波

  《财经时报》:你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是不是只能放在加拿大?如果放在北京会怎么样?两国的媒体对待这件事上有没有差别?

  马岩松:我的建筑放到美国、欧洲一样是可以的。国内的很多城市不知道自己真正
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密西沙加市的人非常明白建筑对于城市的影响,而且他们明确知道就是要改变现在的状态。

  那天,多伦多地区的主要新闻媒体都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此消息,有一些电视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新闻直播,诸多广播媒体也进行电话实时采访,可见那个城市的人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建筑极为关注。这在国内是不可能发生的。国内的建筑师,应该少一点埋怨,要“牛”就要走向国际的平台上。

  《财经时报》:你设计的作品似乎都很圆润和流动,是不是跟自然更贴近?

  马岩松:传统的建筑都是方盒子,我想让它们“融化”。我不是在模仿自然,但是希望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流动互通的美感。

  《财经时报》:如果你设计的不是摩天楼,而是别墅呢?

  马岩松:我正在做一所坐落在北京怀柔慕田裕长城山区的独立别墅,我把它命名为“Rising house”。业主是一对曾旅居国外,从事IT业的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建筑物连续的外墙从地面长出来,然后升到二层成为卧室的外墙;而它与地面之间的空间则成为一个被落地玻璃围合的、充满风景的起居室。基地山水秀丽,业主将要得到一个“看得见风景的、从自然里生长出来的、有室内游泳池”的家。

  《财经时报》:你对小时候的北京有什么记忆?最早的现代都市体验来自哪里?

  马岩松:曾经生活在四合院里,四合院不是特经典的居住方式。胡同里有官兵站岗,不许交头接耳。我小学就留长发,跳霹雳,穿喇叭裤,经常骑车横贯东西长安街。那时候,北京还没有这么大,也没那么多高楼。最早的都市体验是一部叫《高楼逸事》的电视剧。那种对于高楼内人际生态的灵异想象似乎预示着一个大都会时代的到来。

  《财经时报》:描述一下你现在生活的城市。

  马岩松:我的家应该还是北京。现在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跑,因为妻儿在美国。北京是一个让人敏感的城市,在这里生活很有节奏。美国没有历史,但是北京有很多代人的城市见证。

  《财经时报》:2006年MAD还有什么计划?

  马岩松:除了把这个建筑做好之外,我们还会继续参加国际竞赛。另外,我们计划办国际巡展“与密斯对话”。选了北京、东京、巴黎、纽约、伦敦、威尼斯等地。

  我们这次出去,不是讲我们的作品怎么样,而是希望开始一些讨论,在我之前的那些建筑师或者电影导演,都是迎合国际兴趣,自己早年的兴趣早就忘了。建筑就是四合院,电影就是古装,因为国际评论家现在还对这个感兴趣,那是鉴于国际评论界对于中国现状还不了解,现代的城市问题、心理问题,谁关心啊?像荷兰,MVDRDV,没有人再去关心老建筑,他们也有古城堡。我希望把这个标准建立起来,如果很多人都去追逐这个标准,那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现在需要建立不同的标准,跟世界对话,必须让世界知道有人发出声音来了,有人表示不同意见了,有人有想法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