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毕业生中,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据《潇湘晨报》报道,起薪太低会降低民众教育投入热情,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按照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平均每100个人还不到5个大学生,这样的平均数甚至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社会必须鼓励读书,但更应该鼓励读“社会需要的书”。笔者认
为大学生“起薪太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连接。
前两年有个热门名词“教育产业化”,理论的争论和实践的结果似乎都对其趋向于不认同。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追求另一种意义上的“产业化”似乎是必要的,那就是不妨将教育看成是社会生产部类中的一个基础部门,它的“产品”和“供给”能否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努力找到最佳均衡点,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课题。
当不少高校表示将根据学生就业状况来调整减并相关专业时,我以为这个做法应该谨慎从事。经济学上的均衡往往是动态均衡,一个专业今年是需求冷门,明年又成了需求热门,教学专业能否跟在后面忽开忽关?其实,许多专业“不对口”、就业难是相对的,知识“不实用”才是绝对的,说到底还是因为“学非所用”。因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专业设置,而是课程设置如何适应变化了的需求,做到“学为所用”。
我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工厂”,应该缩短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做到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对“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技术”进行实用性优化改进,从而保证自己的优秀“产品”为社会所接受。为了实现满足“客户”需求这个最优目标,高校教育是否应该引进类似于“订单学生”的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实行一次“再造”? 顾一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