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学一点下沙经济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02:14 中华工商时报

    □报丁

  昨夜一阵风沙,把北京城吹得灰头土脸。不知哪位民间书法家在私家车上表演“沙书”:“北京下土了”成了各大媒体和都市报的头题图片新闻。人们见过下雨下雪下雾下雹子,就是没见过下“沙”,于是这就成了新闻。不过,恐怕老记们想不出这种妙语,幽默之中透出揶揄,这是典型的老北京“脱口秀”。

  下“沙”了,该怎么办?把京城包起来吗?怕没有这么大的塑料薄膜,就是有,让北京人住进大棚里不“歇菜”了吗?有更聪明的人出主意,最好发明一种类似于美国研制的反导系统,给北京布一张“防暴伞”,可以有效地防止频繁的黄沙入侵。沙尘来了,把伞撑开,沙尘去了,把伞收起来,岂不爽快?

  北京确实在建这种防沙工程,不过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上。近些年北京投入巨资在京郊营造的千亩防沙林带,就是北京的防护伞,人们也确实感觉到,近年来,沙尘暴来袭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一年之中蓝天白云所占的天数越来越多了。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的市长如王岐山那样除了要算GDP增长速度,还得掐着指头算一年天晴的日子。实在是难为了这位“平民市长”。

  当晴空变成一种稀缺的资源,沙尘暴的经济学就诞生了。不知道北京市的环保局是否算过要维持或者增加一天没有污染的天气需要花多少钱,这种成本与本市单位GDP的比例是多少?北京电视台有

空气污染指数,那么,下一步是否应当添加一项“绿色GDP指数”呢?免得外地人进京看看满目绿地眼馋;北京花的是全国人民的钱,铺到地上都不心疼!

  问题是北京扎了这么大的本钱铺草坪置花木树林带仍然阻挡不了沙尘步步紧逼的步伐。沙尘一来,任你春花秋叶不照样落得“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单纯治理京城小气候是远远不够的。治本思源,你不把上风口的沙土源纳入治理范围,仅仅往巴掌大的京城里投多少银子也无济于事。可是,要把毗邻京畿重地的张家口察哈尔沙化土地都种上树铺上草,这账就算不过来了。

  沙尘暴给我们上的这一课极其生动极其深刻。沙尘是流动的,借着风力又是飞动的。所以,仅靠一城一地的治理是远远不够的。沙尘又是有灵性的,人们不给沙粒儿们安好家,它们就长驱直入人的家。人应当更有灵性,从沙尘暴造成的损失里教训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要是各级政府拿出开发

房地产的劲头去投入治理环境,不仅能够把土地沙化造成的损失夺回来,还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创造多少绿色GDP?说到底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沙尘暴经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