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樊纲动了网民的奶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毕诗成

  4月3日,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某报发表文章,称“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该文被转帖上网后,引起一场关于“网络言论能否左右国家政策”的话题激辩。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决策者只有最大限度地了解民意,才能准确决策。但传统的路径比较单一,要么由下面层层递报,要么上级“微服私访”,要么派专员遍访,要么群众无奈上访——“1对1”线条式的民意聚集系统,所能真正折现的民意大大有限。当一国人数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大之时,决策者无论如何刻意感知民意,常显出力不能逮。

  在传媒时代,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改变了“1对1”格局,进入了“1对多”的图景,大大改善了民主治理的水平。但传媒资源就那么多,能够有资格、有条件发布信息的人与量都非常有限。

  正因如此,当网络作为民意聚合新平台的角色出现后,大大鼓舞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据统计,当前中国有1亿多网民,而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使得每个网民真正具有了“传播资源面前人人平等”、“想说就能说”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公开平台上发出了声音。

  当然,网络背后鱼目混珠,信息混杂,有草根,也有精英,网民素质良莠不齐。樊纲先生的话也没有错:农民、农民工中的很多人都不能上网,网民反映的只是一些声音。但1亿多人有了自己说话的平台,农民、农民工只要想说话,通过某种途径到网上发出声音的门槛也大大降低,这从历史的高度来看,绝对是大大的进步。

  学者的理性未必能够代替现实的认知。温家宝总理连续两年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网民的呼声。最近一期的《半月谈》上有文章说,除了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每天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供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几年来,网民言论也渐趋理性,新近各大网站都发出文明办网的呼声,中国的网络治理正向文明的方向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网络民意的代表性不足,但这应该通过发展经济、壮大网络队伍等方式来解决,绝对不是靠扼杀网意为代价。目前来看,中国网意的力量不是太大,而是还远远不够。政府决策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听取网民意见只是多了一个“兼听”渠道,并不代表“偏信”的真实发生。

  当然,樊纲先生作为知名学者,不会不知道他的言论将会带来的骂名,但还是要向政府进言,打预防针,表现出一名学者的勇气。既然网络给了网民一个自由发表信息的空间,我们亦应当给樊纲先生提出“左右论高见”的舆论空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