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从穷人的经济学谈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关于“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等问题

  ■经济随笔■周 诚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79年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说过下面一段很著名的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那么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
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依靠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目前,这段话已经在我国广为流传,而且“穷人的经济学”问题,也因此成了热门话题。本文借此话题谈谈与其相关的另外问题——关于“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等问题。

  首先,“穷人的经济学”究竟是否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一门经济学,是大可置疑的。按照刘树成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的“经济学”条,经济学是“泛指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规律,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可细分为:①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即理论经济学);②研究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经济运行规律的部门经济学(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人口、国防等等);③研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经济问题的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等;④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的数理经济学等等;⑤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世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等;⑥研究厂商、家庭等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学;⑦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

  据此,则专门研究某一类人群的经济问题的学问,便难以包括在上述分类之中。当然,事物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原来没有的学科可以创造出来。不过,“穷人”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与“穷人”有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富人”并存的。从而,即使硬要建立一门“穷人的经济学”,似乎必然存在无法回避的逻辑上的矛盾。从网上了解到,著名劳动经济学家蔡日方著有《穷人的经济学》,青年社会学学者卢周来也已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穷人经济学》。本人尚无缘拜读这两部有关穷人的专著,从而对于其内容无法置评。但是笔者认为,关于穷人问题的经济理论著作,以不称“经济学”为佳,不妨直接称之为“穷人经济问题研究”或者“穷人经济问题探索”等等,以免大而无当之嫌。

  其次,从“穷人的经济学”联想到现阶段我国出现的“经济学热”。不过,这并不是真正研究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热潮,而是许多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无关的问题都要赶时髦,贴上“经济学”的标签,令人感到似是而非、啼笑皆非。下面首先以从网上看到的3篇文章为例。《爱情经济学必读》一文,涉及男女交往中如何花钱、如何提高效益等等问题,而且也包括把人体商品化的内容,顶多可称之为“爱情经济问题”。《宁夏经济学》一文,所谈的无非是当前宁夏的几个热门经济问题而已,却硬称之为“经济学”,恐怕也属小题大做。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学不同于外国的经济学,因而姑且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学”,但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学毕竟相同、相通之处大于相异之处,因而也不宜片面强调,那么很明显,一个省级单位,怎么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经济学”呢?如果改名为《宁夏经济问题研究》、《宁夏经济问题分析》之类的题目,岂不是很切合实际么?《超级女声的超级经济学》一文,谈的是在“超级女声”比赛中,主办单位如何千方百计地大赚其钱的问题,这与经济学这门学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此外,甘肃省委党校宋圭武先生在《经济学消息报》上发表的《“面子”中蕴含的经济学》一文,认为“面子”是“由物质产品衍生的精神产品”;“面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为一个人带来物质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然而,这些论述都与“经济学”这门学科毫不相干,充其量可称之为“有关‘面子’的经济问题”,或者改称为“对于‘面子’问题的经济分析”。诸如此类的例子,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其内容当然并不是无病呻吟,但是“提升”到经济学的高度却至少是故作高深。

  笔者究竟为什么要反对对于“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呢?是否过于古板、迂腐呢?回答是,经济学既然称得上是一门“学”,就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规律、界限等等;如果任凭一切与经济沾边的研究,都鱼目混珠地称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则必然会败坏真正的经济学的名声。尤其是,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界颇有微词,有些人甚至把中国经济学界说得一无是处,贬得一钱不值,而这一切都与人们滥用“经济学”这一概念,把并非经济学性质的问题一定要硬撑为“经济学”,恐怕不无关系。鉴于此,大家都应该尊重经济学,正确对待经济学,不要动不动便拿经济学来“说事”,而且经济学人也应当挺身而出,捍卫经济学的尊严,维护经济学的纯洁性,不要使得经济学蜕变为一个四不像的“大杂烩”,成为可用于任意涂抹的颜料。

  第三, 进一步追溯“经济学”这一概念被滥用的来源,还有英文的“economics”一词中译时的“英中词义转换失当”这一重要根源。本来,在英文中“economics”一词是多义的,中译时应当认真推敲其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分别将其译为“经济”、“经济学”、“经济问题”、“经济理论”、“经济状况”、“经济意义”、“经济思考”等等,而实际情况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译为“经济学”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而造成严重的词不达意。例如,在萧琛等先生翻译的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译本中有“农业经济学”、“组织经济学”、“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学”、“关于歧视的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保护主义经济学”等等。从其具体内容、前后文联系等方面来看,笔者认为都不是谈的“经济学”而是相关的局部经济问题;从该书的整个体系来看,也不可能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之外,再夹杂若干具体经济学;而且,像“风险和不确定性”、“歧视”、“保护主义”等等问题本身,也似乎难以独立形成一门经济学。从而,上述种种“经济学”都以翻译为“经济问题”为当。

  诸如此类不确切译法的“反向效应”,便是中文作者对于“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换言之,人们将“economics”盲目译为“经济学”所遭受到的报复,便是“经济学”一词在中文文章中的滥用。而且,这种滥用不仅仅发生在非经济学界,也相当普遍地发生在经济学界内部。例如,某知名经济学家写了这样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不论‘农地增值归公’多么振振有词,其背后的经济学却是错误的。这种经济学认为,世间各种资源的价格是由其成本决定的。”显然,这段话中的“经济学”皆为“经济理论”之误;如果不改过来,读起来就有如天书!

  有鉴于此,笔者希望一切把英文文献翻译为中文的学者,在碰到“economics”一词时,务必慎重选择相应的中文词汇,以免贻患无穷。

  最后,让我们回到本文的开头,分析一下舒尔茨所说的“穷人的经济学”。其英文当然是“the poor’seconomics”,但是关键在于“economics ”一词的中译。在这里,如果译为“穷人的经济状况”或“穷人经济理论”,可能更切题。在网上查到,《中国改革报》(2005年3月29日)刊登的高路的题为《“穷人经济学”振聋发聩》的文章称:“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很遗憾,笔者从来未曾听说也无缘见到“舒尔茨著”的《穷人经济学》,而且遍查无着。此外,在舒尔茨所著《改造传统农业》的中译本中,有“引进技术的经济学”这样一个小标题。从中文的字面上来看,似乎舒尔茨又提出了一门新经济学,但是,从内容来看却是指“引进技术的经济思考”。可见,“英译中”当中的“陷阱”比比皆是,读者可要当心噢!(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