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勤俭并非传家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17:06 新经济导刊

  文/ 康建中

  “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国的一条古训,几千年来代代相传。

  无论商纣王、隋炀帝的骄奢败国,还是《红楼梦》里的家族沦亡,都成为警醒世人的反面教材;而勤俭节约则是世代提倡的传统美德,从《左传》中的“俭,德之共也”直到
现今的“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总理一件棉衣穿10年,是对勤俭的身体力行和生动宣传。政府限制小排量汽车政策的解冻,同样是能源节约的导向调整。

  扬俭抑奢,是人们达成的共识,其中道理自不待言。但我们要问的是,节俭就一定好吗?答案显然是不确定的。

  先从大的方面说,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了“节约的悖论”——节约对个体来说是好事,但却造成整体经济状况的恶化。这是因为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使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凯恩斯就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是上世纪末以来中国政府最常用的政策导向。

  当然,鼓励消费与倡导“

节约型社会”并不矛盾。鼓励消费,实际上是一个量的问题;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节约的悖论”会永远存在,个体理性的结果只能是整体的不理性;倡导节约型社会,讲的则是消费的质,如何调整消费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不是减少消费总量,而是减少那些资源浪费型的、华而不实的消费。

  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是“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靠精打细算、紧衣缩食,只能达到小富即安的状态,并且这种安逸有时候是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最多只能是缩小收支缺口,而无法填平这一缺口。

  二是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

理财。人们常说,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当满足于目前消费水平时,自然会想,何苦再去费力地赚更多的钱。

  三是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复性消费,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上中学时,很多人都有一台随身听或是MP3,为了省钱大多舍不得买贵的耳机,而是用摊儿上花十几元买的便宜货。结果是,经常断线,过段时间就不得不更换耳机。几年下来,花在廉价耳机上的钱要比买品牌耳机的钱还多,而且还得忍受很多时候仅一只耳机响或是音效不好的状况。生活中类似耳机消费的事还很多。

  四是消费上的节俭往往派生出投资方面的过分保守和稳健,而个人的投资组合中,如果连一项积极性的

理财产品都没有,那指望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保守投资再有“魅力”,我们一般也不大可能坐等天上掉馅饼来实现财务自由。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一方全部是后卫的话,无论再努力,最好的结局都只是平局。要想赢对方,只有指望着对方球员踢错球门。

  所以,俭与奢是相对的,并没有天然的对与错。在“节流”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开源”,才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