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杨方
近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进出西华门,总是慢下脚步,欣赏城楼、城墙和角楼,更有远处雄伟的三大殿。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为了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现在正在进行大修,脚手架已经搭上了太和殿的屋顶。由于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容易被自然或人为破坏,
紫禁城也不例外,对它的维修和重建几乎从未间断过。
明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成祖迁都北京,在新落成的奉天殿中举行了朝贺,并大宴群臣。奉天殿是第一大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但仅仅3个多月后,“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即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三大殿被焚毁,半年后内廷(外朝、内廷以乾清门广场为界)中最重要的乾清宫又被焚毁。
终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三大殿都没有重建,一直到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3月才开始“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到次年9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这是紫禁城第一次大规模的重建,最重要的三大殿和二宫重建仅耗时一年半,原因是此前已经为重建三大殿准备了20年,而且永乐时期修建紫禁城的材料还有储备,但重建的三大殿已经不如永乐时期“华美富丽”了。
这次重建过了116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4月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楼,奉天门,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这次火灾的后果极其严重,几乎烧毁了外朝的所有建筑,嘉靖皇帝不得不颁诏“暂设朝仪于端门”。重建随即开始,一直到嘉靖四十一年9月,三大殿终于再一次建成,分别改名为皇极、中极、建极。
此次重新落成的三大殿是按照“基址深广似合仍旧,若木石围圆,比旧量减或可”,即缩小宫殿的规模,但沿用过去的石头基址建造的。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所用木料为产于西南山区的楠木,由于连年采伐,木材的来源越来越困难,嘉靖朝重建时,不仅缩小了木头的直径,甚至被迫采用“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明梁或三辏、四辏为一根”的包镶做法,并且“以杉木代楠木”作为“金柱”,即此次重建的三大殿不仅规模缩小,用料的质量也大为下降。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建后仅35年的三大殿再次发生火灾。“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等殿”,除了午门外,“自掖门内,直抵乾清宫门,一望荒芜”。由于此时国力衰弱,重建工作进展极为缓慢,天启六年(1626年)皇极殿建成,次年8月中极殿和建极殿建成,此时距三殿被毁已经过去了30年。这次重建“惟街石、顶石尺寸仍照旧例”外,其他方面的用料用工标准已经一减再减。但更可悲的是,这次艰难重建的皇极殿寿命只维持了18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顺治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入承天门……登皇极殿,据御座”;当山海关兵败回北京后,他“僭帝号于武英殿,……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诘旦,挟太子、二王西走”。此次李自成焚烧宫殿的人为火灾对紫禁城的破坏程度如何,一直很难确定。另据《清实录》,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上诣堂子行礼,还入宫拜神毕,出御皇极殿旧址张御幄”,很显然,此时皇极殿已经不复存在,此前一年,顺治皇帝的即位大典因此只能在皇极门举行。
顺治二年5月,“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这二殿一宫正分别建在明朝皇极、中极和建极三殿址上。次年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太和等门以及位育宫建成。太和殿长59米,宽32米,面积为1,878平方米,仅及永乐年间奉天殿的42%。顺治十三年,乾清宫、乾清门、坤宁宫、坤宁门、交泰殿、及景仁、永寿、承乾、翊坤、钟粹、储秀等宫全部建成。很显然,这些宫殿都已经毁于明末,顺治皇帝也自位育宫移居刚建成的乾清宫,改位育宫为保和殿,这说明此前整个内廷已经全部被毁,皇帝被迫居住在外朝。
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于太监的失误导致太和殿被焚毁,直到18年后才重新建成,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仅及永乐年间奉天殿的一半,因此,它与最长达108米的汉白玉基座比例失调。
现存明代的大型宫殿有两座,一是太庙的前殿,一是明长陵的棱恩殿,它们都几乎充满了整个汉白玉基座,比例非常和谐、优美,而永乐年间的皇极殿长达95米,也正是如此。康熙年间重建的太和殿由于材料所限,不仅改楠木为松木,也大大缩小了建筑规模。不仅是三大殿,紫禁城其他的宫殿在明清两代也是屡毁屡建,包括明末仅存的武英殿,最终也毁于清末;而现存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也是在火灾后于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的,因此紫禁城现存的主要宫殿基本上建于清朝。
自从项羽掠夺焚烧了阿房宫后,这一焚烧行为几乎成为一种中国历史王朝更迭的惯例,紫禁城在明末也未能幸免。但幸运的是,1912年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没有重蹈覆辙,而是将清室交出来的外朝开辟为古物陈列所;在清室迁出内廷后,又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自此,紫禁城及其所收藏的文物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中国古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保存非常困难,现存明代以前的砖木建筑已是凤毛麟角,与之相比,欧洲和古埃及的建筑由于多是砖石结构,相对容易留存,徘徊在欧洲这些建于一、两千年甚至三、四千年前的遗址中,回想同时期的中国建筑,其多舛的命运令人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