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热带丛林里的风雨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17:4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年,被誉为最具原创性的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在这一本“用了4年来撰写它,用了15年来发展它,用了35年来思索它”的书中, 这位管理学界的“破坏者”对管理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他认为刻下的管理教育和管理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诸如MBA之类的现行的管理教育正在“用错误的方式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管理教育扭曲了管理实践,管理实践脱离了正常的轨迹,而它们“任何一方在对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都不会发生改变”。

  明茨伯格的否定和新解(创立新的管理学模式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以替代传统的MBA教育),激发了又一轮的关于商学院教育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的探究和辩论的浪潮。

  类似的否定可以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这是一项“模糊的、狡诈的,甚至还没有成形的项目(a vague, shifting, rather formless subject)”,媒体上遍布着卡耐基基金和福特基金的负责人对MBA教育嘲讽,他们认为MBA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事实上,从经济学里剥离出来后,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卓有成效的商业领袖的学科,工商管理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在学术和商业之间晃晃悠悠。一方面,它沿袭着经济学研究的模式,在经济学假设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各种理论模型,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培养商业领袖”的预期目的,无疑令这门学科成为商业时代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新代言人。市场对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的巨大的需求,推动MBA的学费一路水涨船高。管理教育产品成为许多院校的主要经济支柱,它成为最为市场化的一种教育。然而管理作为一种实践,它需要将“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因此,企图用相对静止的研究方法,把商业行为的主体简化为“理性的经济人”,管理教育容易驶入背离商业实际的胡同;而过于迎合公司或个人的逐利的目的,管理教育则流于狭隘和短浅。

  于是,商学院教育始终难脱如下的诘问:一、商学院的教育过于学术化,无法指导实际的管理实践,无法造就卓越的商业领袖;二、商学院教育过于技术化,而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性;三、高昂的学费投资与毕业生实际的就业和薪酬情况不成正比。

  或者可以这么说,关于商学院教育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教给谁、有效否”的讨论就从未停歇,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着。从学界到商界,从东方至西方。

  2005年10月,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周年的院庆中,一场“院长与总裁的对话”的圆桌论坛,让在座的著名商学院院长多少有些尴尬。谈及该如何增进商学院与公司的互动以改进管理教育,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声音充斥着质疑、抵制的火药味:“与早几年的MBA狂热相比,现在的情形正在改变,企业甚至有点畏惧商学院抛媚眼。”相近的言论和行为还来自一些财富新贵、知名公司和经济学家,如“一气呵成的博士智商低”、“刚入职的MBA的薪水定为2000元”、“中国的MBA教育出了问题”等。一时间,商学院和它的毕业生似乎都有些黯然了,这离商学院教育进口到中国才不过大约10年的时间。

  鉴于此,一位管理学教授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以期“矫枉”,他给出了二十一条戒律;与此同时,另一位管理学教授则认为不妨反求诸己。

  在古典的管理学基础上,西方的管理学派逐渐演变成一片茂密的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以及行为学派,孔茨将其定义为“管理理论丛林”。当商业的力量石壁挂藤一般地爬满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该听听中国的“热带丛林”的风雨声。如果它目前还尚只是一片小树林,或许可以多来些风雨,催生新的热带雨林植物。

  (黄晨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