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对金融贪欲的全面清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07:35 第一财经日报

  华尔街是现代高等金融的发祥地,是一本鲜活的、与时俱进的金融实务教科书,更是全球资本市场马首是瞻的风向标和精神领袖。但同时,那么多财务欺诈、现金舞弊、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华尔街的历史中找到事件映射和意念源泉

  秦兴/文

  新年的喜气刚刚淡去,《第一财经日报》就做出了一个出乎外界意料的举动:接连公布《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排行榜》和《2005年度上市公司20大淘空排行榜》3份榜单。

  印象中以往这个时节映入眼帘的大抵都是“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最具

竞争力和创新精神企业”、“最优秀上市公司领袖”等红榜,喜气洋洋,温暖人心。这似乎是财经媒体首次公布这样的黑榜单,而且选在了年头,更甚者打击面广,一口气就数落了40家上市公司。

  但更让人心头不禁凛然的,是该研究课题负责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主任马贤明的一句话:“我们研究现在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根本就无须进行战略分析、行业分析、企业分析或者风险评估,基本上在5分钟之内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可达上百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约7%。”那5分钟之后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确已是监管者面临的极为迫切的境况了。而假使我们要强行对之进行系统的因果推断的话,那么恐怕最后的罪魁祸首还是要落到华尔街头上。

  华尔街是现代高等金融当之无愧的发祥地,是一本鲜活的、与时俱进的金融实务教科书,更是全球

资本市场马首是瞻的风向标和精神领袖。《纽约时报》资深财经调查记者亚历克斯·贝伦森最近推出的一本书《数字的谎言:华尔街的会计欺诈》,却一下子把一个最尖锐、最令人尴尬的问题直接抛给了华尔街和属于它的那些金融宠儿和公司精英们,同时也使得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么多财务欺诈、现金舞弊、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华尔街的历史中找到事件映射和意念源泉。

  对高等金融的阴暗面和种种不齿行为进行剖析的著作其实并不鲜见,如《泥鸽靶》、《门口的野蛮人》、《贼巢》等,都曾高居西方各大畅销书榜前列,在国内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这些著作更倾向于从一些具体个案以及分析性的视角切入,且显得比较专业和高深,需要阅读者有相当的金融背景知识和素养,因此比较难令人产生更多的现实联想。《数字的谎言》却不同,它的切入视角非常宽泛和全面,而且平实,从各个历史维度和各个专业角度对高等金融中的会计欺诈进行剖析,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本“华尔街的欺诈史”和“金融贪欲的全景图”。

  于是我们知道,原来华尔街“制度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股市,大名鼎鼎的摩根公司就有不正当行为了。“小J.P.摩根承认他和他的许多合伙人在1931年到1932年之间没有交过税,而当时是经济大萧条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承认早些时候也就是股市泡沫还在高点的时候,他的公司曾经给一些政府官员以低于市场价购买热门公司股票的机会。”

  历史往往会惊人地重复,也许封存于历史中的意识同样会是今天的意识的镜像。就在不久前,2月6日,路透社又报道了摩根大通(JP M org a n C h a se)的一则新闻:“美国第三大银行摩根大通面临一项有关敲诈的民事诉讼,指控其于超过20年期间,诈骗债券投资者及其他人至少22亿美元。摩根及其前身还涉嫌删除投资者并未兑换的468亿美元债券的记录,除掩盖错误外,还拒绝向债券持有人付息,并收取莫须有的服务费。”

  贝伦森对金融贪欲的揭批不遗余力:“到了20年代后期,最声誉卓著的银行也被它们贪婪的本性所征服,抢着发行有问题的股票。随着新发行股票的洪水而来的是会计伎俩的泛滥,短期内投资者根本无法察觉。”

  这其实正是高等金融的魅力所在。圈内那些精英们的一言一行,是外界的认知根本无法企及的“境界”,而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特别是在IPO初期阶段几乎无法避免的不对称性,给这些精英一个宝贵的时间差,他们尽可以施展自己的过人智慧,借助金融的巨大杠杆作用,将自身贪欲宣泄到所能想象的最大地步。

  美国的“疯狂的股票市场”从1921年的63.90点起步,8年中道指涨了8倍, 1929 年9 月3 日达到381.17 点。作者将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描述为“摩根、美国无线电公司和花旗银行合力而成的股市泡沫终于破灭”。在此之前的华尔街,上市公司又是怎样对其财务报表实施外科手术的呢?

  “把当前费用作为一次性费用掩盖起来;

  “不计入子公司的损失,或者把钱拨给子公司然后再作为利润收回;

  “避免计入广告费用,宣称广告有建立长期品牌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支出像建厂支出一样,不能当作短期费用;

  “提高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宣称资产的增加代表利润;

  “有意对贬值和摊销的费用打折扣;

  “售出资产并把售出所得伪造成利润。”

  我们可以比照一下本文开头3个榜单中所揭示的细节,然后露出会心的微笑:原来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那些老法师们就在对我们的金融和公司精英们进行言传身教了。历史的重复显得如此富有韵律,虚心的学习总能带来相应回报。

  在《数字的谎言》一书中,作者点名了一长串涉嫌会计欺诈的明星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GreenTree财务公司、U.S.Technology互联网公司、安然、泰科、世通、冠群、安达信、环球电信、百时美施贵宝、爱迪菲尔电信公司、安永、朗讯……如今这一长串名单恐怕还要加长许多,最新的一个名字将是“活力门”。

  作者以一种非常娴熟的财经写作手法,夹叙夹议,将许多复杂的个案嵌入一个宏大的历史图卷,显得一气呵成而富有力度,使我们见识了一位“曾3次被提名为30岁以下最优秀的30位财经记者”的文字魅力。当这些会计造假企业被置于同一个舞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如此众多的相似特征,也正如同“现金舞弊榜”、“财务舞弊榜”或“淘空榜”所展现的那样,在一个动辄以亿美元、亿人民币计算的特殊环境中,一切的所谓道德准绳乃至人性都可以渺小得忽略不计,贪欲被无限度地放大,监管者力不从心。这或许就是高等金融的一种宿命。

  “多年以来,华尔街靠数据起家,而数据的编制也离不开华尔街的合作。投资者们总想找到买入的理由,而利润增长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于是上市公司给了他们想要的利润增长,但最终人们却发现,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小规模投资者认为收入只是略有夸大,于是买入;经理人却知道收入和利润都被极大地虚增了,因此无论是股价上升还是下跌,他们都一味地卖出。”作者不断将这些华尔街的“潜规则”揭示给我们,他分析和抨击的侧重点也不断在上市公司、华尔街以及监管者中快速自由切换。

  这本书另一方面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金融和会计知识,特别是当这些知识是以一个你完全陌生的侧面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比如第七章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股票期权以及其中隐藏的弊端:“股票期权的泛滥对投资者的伤害程度是不同的。首先,期权使公司可以通过掩盖工资费用夸大它们的利润。其次,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的独立性遭到破坏,委员会被迫放弃1993年它对期权记账的管理。第三,经理的收入增加实际上使收入和业绩之间的联系减弱,一定程度上会使设计用来激励的机制变成致富的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期权合约计划使经理们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来欺骗他们的股东……期权使得管理者乐于冒险,但这可能使他们的股东倾家荡产。”

  《数字的谎言》中这样充满睿智而又振聋发聩的词句比比皆是。对于那些崇尚西方资本市场制度和设计的国内经济专家,很显然这将有助于他们变得清醒一些。然而对于那些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侵吞投资者权益的上市公司操纵者而言,将他们拉出贪欲的漩涡却可能要难上1000倍。“不做假账”是朱镕基总理为国家会计学院言简意赅的题词,但真正要多管齐下地杜绝假账,却可能是华尔街乃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大小小的资本市场今后所面临的最本质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