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如此过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6: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捷

  我是学经济学的,常会问自己干吗要学经济学。还是张五常回答得好,“过瘾”。现在主流经济学往往充斥着数学符号,离开真实世界很远。很多学生越学越痛苦,哪里有过瘾的感觉。去年我偶尔在报上看到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连载,一下子被吸引住,可是连载没几期就停了,令人深感失落。今年终于在市面上看到中译本,买回家一气读完,这次终于
“过瘾”了。

  作者是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克拉克奖得主——这个奖只授予40岁以下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经济学家,是诺贝尔奖的摇篮。可这些都没什么稀罕,在我看来,他的本事在于让无数没学过任何经济学的人也为经济学思想疯狂。一位理论经济学家的专著竟会成为去年全美最畅销的财经书籍,至今还挂在榜上,这才是他神奇的地方。

  让我们跟列维特一样从生活入手吧。我们深知有考试,有比赛,有竞争的地方就有作弊。但如果给你成千上万份考卷,你是否能剔出哪些考卷有作弊,哪些是学生作弊,哪些是老师帮着一起作弊?列维特用最简单的统计学工具解决过这个问题,但他并非什么计量经济学专家。首先因为他熟悉美国的教育制度,知道学生统考成绩与老师的声誉和收入直接相关,老师有作弊的激励;其次他知道考试的具体过程。虽是州统考,但任课老师会亲自监考,最后收齐考卷上交,中间有一段可以作弊的短暂时间。最后,他知道老师的心理。老师要在收卷以后的短暂时间里帮学生改答卷,一定只改后面一部分选择题答案,因为考卷总是由浅入深,后面部分题目更难更容易错,分值却更高;老师又只能改固定一段选择题的答案,因为作弊时间有限,来不及多改;老师还不能全部改对,否则就显得不真实。从这些想法出发,列维特逆向思维,设计出甄别老师帮助学生作弊的模型,效果极佳。从此以后,各州作弊的比例均有极大下降。

  列维特又是个犯罪经济学专家。他不像他的前辈诺奖得主贝克尔那样在书斋里思考犯罪的动机,相反地,他最注重实地调查,从一些真实数据里带我们读出黑帮的具体运作机制。他的调查表明,芝加哥黑帮最核心的领袖只有100余人,他们才可能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不过有超过30%的可能随时入狱。他们手下是一支五六千人的队伍,更下面还有超过2万名不领薪酬而时时渴望加入黑帮的普通会员。整个黑帮的组织结构与一般企业并无多大差别,多数老大也是按照企业管理手段来管理黑帮的。可核心以外的黑帮老大,月收入未必一定超过1万美元。他的副手每月工资则可能1000美元都不到,而一般的小兵每小时的工资只有3.3美元,比美国规定的最低工资还要低。可帮派内部的年死亡率倒有7%,是典型的低收益高风险职业,绝大多数干这一行业的人,即使从事贩毒这样的买卖,也多半买不起房子,只好与多数穷人一样跟妈妈住在一起。

  这些研究可以给警方打击犯罪,社会学家研究犯罪提供重要参照。比如恢复死刑对黑帮威慑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这一行本身年死亡率就高达7%;比如遍布大街小巷的巡逻制度,对犯罪率降低的影响微乎其微;可是人们情愿相信是法律,是加大巡逻警力降低了犯罪率。只有黑帮成员自己清楚,真正对黑帮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毒品交易的制度和毒品提炼的技术进步。就这样,列维特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数据告诉我们,不要想当然地概括别人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个值得一提的领域是家庭经济学,这也是贝克尔开辟的疆域。但列维特的视角远来得细腻,贴近生活。设胍桓龀【埃愕?岁儿子有两个小伙伴,你很清楚这两个小伙伴的家庭情况。一个小伙伴家里有枪,另一个孩子家庭富裕,有一个大游泳池。你愿意儿子跟谁玩?枪总是危险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天然直觉。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年死在游泳池里的孩子比死在枪下的孩子多100倍,游泳池才是真正危险的地方,是儿童杀手。可我们常常不能正确估计风险,多数人以为汽车比飞机安全,心脏病的危害不如恐怖袭击一样,这些判断恰好是错的。

  列维特耐心地教我们思考,重视数据,反思直觉。他告诉我们,和睦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学习无关;责打孩子与孩子学习无关;经常让孩子看电视,与孩子学习无关;但家里有多少藏书,与孩子学习有关。家长们剥夺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情愿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其效果却未必比帮孩子起个更像聪明孩子名字更有用。

  这些结论都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但它背后的确有大量真实数据支持和列维特严格逻辑的推理,简直不可辩驳。这才是经济学好玩的地方。列维特不是要哗众取宠,他曾有个孩子出生三天就去世了,这给他极大的打击。他的前辈,我们前面屡次提及的贝克尔代他上了一门课,好让他休息。列维特恢复以后,加入了“伤心父母支持小组”。在这过程中,他接触到更多惨痛的案例,也转变成为他的家庭经济学研究最好的材料。

  列维特出名以后,很多人上门来找列维特,要给他提供素材和数据,学生,警察,运动员,艺术家,什么都有,都请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问题给予解释,设计解决方案。列维特忙不过来,这才赶写了这本书,目的是“彻底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经济学本就是刺激,快乐的。只有跟着列维特走进这扇门,你才可能觉得这世界是如此有趣,学用经济学也是如此过瘾。

  (《魔鬼经济学》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著;刘祥亚/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