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01:5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主持人 邹民生 乐嘉春

  李昌平经济学硕士曾任乡镇干部多年

  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编者:

  在世界文明史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文明象中国这样绵延数千年,这样稳定持久,这样灿烂辉煌。也正是由于这种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变得异常艰难。而离我们最近的这一百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在战火与经济动荡中,曾经经历过几次重大变革,而最近一次的新农村建设才刚刚开始。那么,未来中国农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我们从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去观察,也许会找到更为客观冷静、有价值的对策来。

  日前,被称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发出的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主题的第三个"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八个这样的"一号文件"。此举表明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建设新农村的决心。那么,如何来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当前农村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新农村建设将对未来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我们需要把历史坐标的时间与价值判断轴做适度调整,加以观察。

  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大框架中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主持人:最近几年,关于新农村建设,可以用"逐渐升温"四个字来形容。从学术界最初的呼吁到决策层形成政策,再到这两年"一号文件"的具体部署,新农村建设已从纸上蓝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那么,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只是停留在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层面上吗?如何看待这个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它跟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有什么关系?

  李昌平:我觉得,要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历史框架中才有可能看得更透彻。这个历史框架是,新农村建设并非是今日才提出来的,它不过是过去100年中国乡村运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这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字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我们大体上可以把100年的中国乡村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4-1928年,这一阶段可称为以民间主导、地方军阀或强人推动的自治阶段;第二阶段是1928-1937年,是在当时城市精英主导下的乡村改造运动阶段;第三阶段是1945-1978年,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阶段;第四阶段是1978年-2003年,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改革阶段,也就是中国农村向温饱小农家庭经济转变的阶段。总的来说,在这100年的乡村建设中,有几条基本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第一,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政府是主导力量。这是乡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两个根基。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叫做乡村建设。第二,乡村建设需要知识分子、实业家参与,他们是乡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第三,乡村建设是对乡村的反哺而不是索取。反哺首先是组织制度供给,其次是人才技术供给、再次是物资资金供给。第四,乡村建设有其特定的内容。

  由此来看,新农村建设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乡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其次是乡村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等;最后是乡村生产力基础建设,包括经济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的新科技、新方式应用体系建设等等。其中,在当前,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如果能完成这几大建设,我认为,中国就成功地转型成了一个现代化国家。

  新农村建设事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主持人:我觉得,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中国农村的事,中国自己的事,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由于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而且可能是持久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建设思路甚至和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关系。

  贺雪峰:你说的没错。我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它包含有三重战略性意义。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有9亿农民、城市吸纳巨量农村人口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民也可以分享到中国现代化的好处,就成为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就此而言,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化和市场化以外,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力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但不仅是财政转移支付)介入农村建设,以使9亿农民所依托生存的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使农村成为助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反思意义。我们在设想中国未来现代化的样式时,一个不容质疑的前提是"中国的明天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中国13亿人口可以过上美国式的消费生活,那么,目前全世界的

能源和资源,仅供中国一个国家也不够。假若地球的环境及资源的确有限,中国13亿人口事实上不可能过上美国式高消费的生活,那么中国现代化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耗、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是要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通过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通过发掘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智慧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提高消费数量的办法,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就涉及到它的第三个意义,即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假若欧美式以"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为基础的现代生活方式不能持续,则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的"三低一高",即"低消费、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也就成了一种人类可供选择的新的文明样式。如果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中国对未来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

  当前新农村建设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国财办副主任陈锡文在"一号文件"发布会上公布了去年城乡人均收入情况。和改革之初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由此引出的现实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不是提高农民收入?

  贺雪峰:当前的确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按照这种观点来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乡村组织的收入。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好办。

  但问题恰恰是,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让9亿农民有钱,有什么办法让9亿农民获得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同样的收入增幅?从微观方面看,在农业人口巨大的情况下,任何农业产业的发展都很快会出现市场饱和,微观上有用的办法,宏观上不可行。正是农民种了更多大米、更多蔬菜、更多水果,而使市场上的农产品过剩,农产品价格降到合理利润之下。因此,农业高效的另一面是农民减收。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道理也一样。在就业机会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更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必然造成农民工与农民工,农民工与城市蓝领工人的竞争。在农业劳动力存在绝对过剩的情况下,一旦务农收益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农村,农民工工资可能又要下降。

  同样,乡村组织越是招商引资,越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兴建小城镇,众多乡村组织就越是会陷入激烈但无效的竞争中。招商引资不仅没有提高乡村组织的财政能力,而且进一步挤压了乡村组织的运作空间。

  所以我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组织不应该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大的作用,而应将行政的重点投向维护农村的基本秩序,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中的基本公共品。或者说,乡村组织应由直接介入生产环节,转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服务,由经济建设转向以文化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轨道上来。

  李昌平:谈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首先当然是发展生产力。但如何发展生产力是有区别的。我的看法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再造微观组织,特别是社区金融组织优先。为什么这么说?一是社区金融合作是社区消费合作、购销合作、技术保障合作、劳动合作等一切合作或资源有效配置的纽带;二是土地村社集体所有制下的社员土地产权也要通过社区金融合作组织实现;三是农村现代信用体系和农民个人信用的建立依赖于社区金融的中介作用。现在,中央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区金融组织对乡村社会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社区合作金融组织。

  其次,科学规划乡村建设。乡村建设需要规划。应该在发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做出村庄的科学发展规划。

  第三,改进生产生活技术。要不断检讨农民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落后技术、工具,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加以改进,促使农民生产生活不断改善。

  第四,进行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现阶段应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帮助农民探索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解放。

  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乡镇改革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这必然要涉及到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你们怎么看这一问题?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其中之一即为"管理民主"。所谓管理民主,我的理解就是要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调动农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有效使用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资金,解决好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务。

  当前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具体地说,在取消农业税之前,面对千家万户小农,离开村干部,乡镇根本无法完成税费收缴任务。取消农业税后,国家不再从农村汲取资源,从而使乡镇不再需要通过村干部来向农民收取税费。正因为乡镇不再需要通过村干部收取税费,一些省才真正落实了海选,并且通过先选村委会主任,再选村支书,并规定由当选村委会主任(若是党员的话)担任村支书,事实上将村支书任免的决定权也交给了村民。

  李昌平: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导,而离农民最近的政府就是乡镇政府。但乡镇体制到底怎么改?我想,中国之大,一个模式不可能适用全国,但无论怎么改,以下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是必须明确的:

  第一,明确新的职能。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以工补农"的国家战略,高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二是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对节约和有效使用、管理资源以及有效管理乡村社会意义非常重大;三是管理国有的现代化后备资源,如森林、矿产、河流等。

  第二,建立提供高效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建立"民本、民管"政府,将乡镇政府建设成有限自治政府,形成公共资源使用与管理的政府和非政府相互竞争机制;二是改良农村微观组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要高度重视支撑"民本、民管"乡镇政府的微观组织建设;三是改进资源配置方式、途经,将权力配置变为法律配置。今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绝大部分要依法配置到社区和人头,不能由权力随意安排或截留;四是改变资源使用管理方式,由官权管理转变为民权管理;五是地租成为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资本。促进以"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六是提高管理国有的现代化后备资源,如森林、矿产、河流等的效率。从制度上保障当地人民分享国有资源开发收益的权利和管理国有资源的积极性。

  第三,改善乡镇党委的领导,完善乡镇治理结构。县乡

人大代表应竞选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是乡镇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人大决策和对政府监督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党委和支部)今后要逐步实现自给自足。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示范,各种组织都依靠提供服务而生存,从而开启乡村社会由家庭竞争时代进入组织竞争的新时代。促进乡村社会由"官本位"社会向"民本位"社会转型、乡镇政府由"官本"政府向"民本"政府转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