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有多少科学家会弹钢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4:46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钱江

  公立大学招生的核心价值是展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会均等,增强各阶层对社会竞争机制公平性的认同。在我国公众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机构信任度有限的情况下,考试录取是取得公众对招生公正性认可的最可行方式。模仿美国私立大学,试图衡量学生全面素质的录取方式虽然在最好的情况下可能会选到更出色的人才,但是其主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
它现阶段并不适合在我国公立大学全面推行。就好比一个不懂艺术的有钱人买下一幅世界名画作为私人收藏,这未必算物尽其用。但是因此设立一个委员会,评价每个对这幅画感兴趣的人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以此决定谁有权收藏它,这种方法既不可行,也未必公平。

  但是如果对不同地区的买主设定不同的底价,这种拍卖也不能算公平。不同地区

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别,给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的差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各省进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还要分配回到本省,所以

高考招生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省的招生名额要“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基本吻合”。这无疑是招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并不回家乡工作,这个考虑明显已经不能适应实际情况。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样的安排客观上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是相当不公平的。

  另一个经常被提到的理由是“择优原则”,即“在考生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多安排一些招收人数,以提高新生入学质量”。这个听上去挺有道理的理由却很经不住推敲。首先,考生很多的人口大省如河南、四川的招生名额与它们的考生数量并不相匹配,导致它们的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北京、上海。其次,如果北京、上海的“考生质量较好”,它们的考生应该普遍分数较高,所以它们的录取分数线应该比其他地区高而不是低。对这些质疑最可能的回答是:河南、四川的学生受的多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生“高分低能”;而北京、上海的不少学生有机会受“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比同样分数甚至是考分低几十分的外地学生高。且不说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缺乏实际证据,即使高校招生真正考察的是“素质”,为什么不设计公开、透明的考察“素质”的办法,而要在考分的基础上任意地仅仅根据地区调整“素质”呢?正像我在以前这个栏目《什么人能上哈佛》一篇中指出的,在招生中强调没有明确定义、全由招生者掌握的“素质”,很容易成为各种歧视性政策的幌子。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说法有事实依据,很有可能人口大省的学生更重视考试恰恰是因为他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太高,他们面临的竞争远远比北京、上海的学生更激烈。如果是这样,给全国的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一些地区对考试的过分强调。

  某些大学众多的城市认为他们为本地的大学提供了财政或者行政的支持,所以在招生上要求有所回报。但是这些大学对本地经济和就业带来的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由国家而非地方投资的大学更应该对全国的考生基本一视同仁。而像重点大学分数线这类不涉及特定学校的标准也应该全国统一。

  在全国推行统一录取分数线的最大障碍,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以外,恐怕主要是大城市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反对者尽可以搬出“素质”、“财政”等种种理由来维护本地学生在考分上的特权,但要维护公众对高校招生公平性的认同,统一全国招生分数线应当是高招改革优先考虑的方向。

  另一方面,以考试为中心的招生方式并不意味着大学就不能灵活地选拔人才。我认为,改进选才模式的第一步是在不触动公众对公平性的信心的前提下,给大学以至特定的科系一定的自主权。比如,某大学或者专业可以要求高考总分达到要求的学生特定的科目要也达到一定的分数。或者如果高考中没有充分考察它们认为非常关键的知识或能力,有条件的大学或者院系可以要求高考分数达标的学生再通过它们自己出题的考试。比如中文系可以要求考生通过本系的《古代汉语》考试。某种意义上这是现有的“自主招生”、“保送”和“特长招生”制度的延伸。解放前我国高校采取各校自己出题、公开招考的方式,而现在研究生入学采取统一考试加各院系自主出题的方式。这些比现行高考制度更灵活的考试制度也许也有可借鉴之处。当然这些改革的实验和推广应当慎重,而其底线还是公众要对高校自主考试、评分的公正性有足够的信心。我相信这种信心是可以通过公开、透明、成功的考试改革试点逐步培养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以院校为核心的考试改革可能会更有利于选拔在某方面别有特长的学生,而并不能更好地选拔某些成绩未必特别突出,但是意志坚强、富于创造性和领导才能的“全面人才”。另一方面,有这些品质的人往往不必上顶尖的大学也能在社会上创业、成功。我们要反思的是,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否因此失去了塑造未来许多行业领军人物的机会?会弹钢琴的科学家毕竟是少数,如果高校的目标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医生、律师等等专门人才,我们的高等教育又能给这些未必循规蹈矩的创业者们带来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对高等教育性质的认识,我将在另一系列文章中讨论。

  (作者系

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作者邮箱:qianjiang21cbh@yahoo.com.cn)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