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从白昼点灯开会看公共财政监管缺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7:56 中国青年报 | |||||||||
马国川 会议室要大的,夏天冷气要足,冬天室内要热,会前会后车接车送,好吃好喝招待,临走礼品备齐……类似的会议浪费现象不一而足,并且当前已经十分普遍。有的会议,明明窗外艳阳高照,会场却要拉上厚厚的窗帘,室内则是灯火通明。(新华网2月4日)
为什么会议变成浪费的盛宴?有人认为是监管不严导致会议浪费。确实如此,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了这么多年,监管不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根源就在于公共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行政部门掌握绝大部分资源,财政收支无需公开透明,社会公众的诉求无由上达。而行政部门的权力又往往集中在个别人手中。于是,有些领导为了面子而热衷于“造”会,使各种国际研讨会、高峰会多如牛毛;一个个会议动辄就冠以“国际”二字,并且不惜重金请来“走穴”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层次节节攀升,标准越来越高。这些会议的档次和规模往往与领导的“面子”结合在一起;当会议成为作秀的时候,浪费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国家审计署披露的国家电力公司3天会议花费304万元巨资,无疑是奢华腐败之风助长会议浪费的最典型的案例。 现在,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纷纷提出要打造“阳光财政”。要旨是政府的每一笔支出,必须公开透明,受纳税人及其代表机构的监督和约束。但是,仅有“阳光财政”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按照现代政治学的观点,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存在本质联系的。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政府要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此需要向公众征税来筹集资金;而公众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中受益,但要付出纳税的代价。因此,公共财政的决策主体,在表现上是政府,而在本质上是公众。政府只是在执行决策。公众通过选举制度和投票机制掌握着公共决策的实际控制权,并通过法律制度保证这一机制的运行。 所以,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主财政。民主财政要求政府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只是执行公共决策,而不能越俎代庖,自己为公众作出什么决策。政府不但要每年向公众公布其预算和决算情况,接受公众监督;而且遇到重大事件时要向公众说明,让公众了解情况,并遵照公众的决策。 “白昼点灯开会”折射出公共财政的缺位。为什么各种财政资金的浪费以及由此滋生的腐败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只有还权于民,重大事项由公众直接决策,并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让掌握财政大权的人无法挥霍,这一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阳光财政”不是全部,只有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科学、合理地用诸社会公众,才是要义所在。从“阳光财政”到“公共财政”,路还很长。但是,这是我们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