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大同与小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 13:20 经济观察报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大同”与“小康”,是儒家的祖师爷孔子讲述历史时,用来界定不同历史时期的专用术语。后来,他的徒子徒孙们不断有所论述与发挥。

  近些年来,谈“大同”的人似乎少了,“小康”越来越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不过,此“小康”非彼“小康”。现在人们热衷于谈论的“小康”,与孔子最初提出的“小康”的含义,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此话说来长了,不得不引经据典,尽管令人厌烦,还是请各位耐心看下去。

  儒家经典把夏朝建立以前称为“大同之世”,把夏朝建立以后称为“小康之世”,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它的出典就是《礼记·礼运》,这篇文章引用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是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背诵的名言警句,甚至《还珠格格》中小燕子这样不读书的人也能够出口成诵。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在这个和谐社会中,政治权力的移交,是通过禅让方式进行的,由部落联盟议事会推举贤能的人做接班人,就是“选贤举能”。相传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承人问题,众人讨论后,推举了舜。舜年老时,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就是尧舜的禅让——传贤而不传子,被后人作为美谈流传千年。孔子用无限崇拜的语气说:“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无怪乎孟子要“言必称尧舜”了。

  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夏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关键就在于私有制与阶级分化的出现,禅让的传统被废弃了。禹在权力移交时,不再遵循由联盟议事会公推贤者的原则,把权力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传贤而不传子”一变而为“传子而不传贤”,从此,“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大同之世”变成了“小康之世”。

  “小康之世”在儒家学者那里,从来没有什么好评。孔子如此描述“小康之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故谋用而作,而兵由此起”。这是一个有贵贱、贫富等级区分,充满暴力,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社会。身处春秋末期的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十分不满,对尧舜时代的大同社会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退而求其次,回到周公所缔造的礼乐文明的西周也是好的,因此他常常浩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此后的经学家们,无论是今文经学家还是古文经学家,都念念不忘先前的“大同”社会。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专门写了一本著作——《大同书》,来诠释《礼记·礼运》中孔子的“大同”思想。在康有为看来,《礼运》中的大同世界,就是《春秋》中的太平世界。他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欧洲的新思潮杂糅在一起,为人们勾画了一幅人类“万年乐土”的“大同之世”美景。这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在那里面没有国界,没有私有财产,农工商各业都是公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在那里面没有君主、贵族的压迫,没有军队和刑罚,男女平等,人人独立,对老人实行“公养”、“公教”、“公恤”。这种为了摆脱现实苦难的理想,简直就是《礼运》大同之世的现代版,反映了仁人志士对于“大同”的渴望。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把“天下为公”、“大同”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他所创建的中华民国,在国歌当中高唱“已经民国,已经大同”。以后的历史表明,虽然并没有真正实现“大同”,但是创建民国的衮衮诸公确实把“大同”作为目标,是毫无异议的。

  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不断出现否定之否定。先前的“大同”被“小康”所否定,后来的“小康”又被新的“大同”所否定。

  那么,今日呢?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大同”,它比较公平,却普遍贫穷。现在身处“小康”,比较富裕,却不太公平。“小康”难道就是目的吗?“小康”之后,是不是还会有一个“大同”呢?在“小康”的规划之中,可不可以让人们看到“大同”的希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