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新的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7:5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于东辉 来源:中国经营报 我们曾经是这个世界的科技中心。 从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中国的科技优势一直是西方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到了6世纪之后,中国的印刷、医学、建筑、水利、火药、机械、纺织等各项技术全面超越阿拉伯人,
转变发生在1543年。这一年,欧洲人哥白尼用一本《天体运行论》揭开了世界近代科学史的序幕。此后,欧洲在天文学、医学、力学、数学等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突破,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中国科技水平被欧洲远远甩在身后。 在农业时代,中国科技强于欧洲,某种程度来说是体制上的胜利。中国很早就确立起强大、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体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环境基础。同时,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能调配各种资源、力量进行科技开发,并确保开放成果的大面积推广。而罗马之后的欧洲一直处于分割、动荡的局面,科技缺乏滋生、成长的土壤。 然而中国历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却严重抑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但欧洲的公民意识、契约精神却有力地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而正是资本主义的繁荣带动西方近代科技飞速发展。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中国几乎完全丧失了在科技舞台的话语权。从1901年到2001年100年的时间里,全球共有28个国家475位科学家荣获了标志时代科技最高水平的诺贝尔科学奖,但没有一位科学家来自中国本土。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政府动员、领导全国的力量,在战略性科技领域,把我国带进先进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基础性科技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本届科技大会寄予了太多的期待和憧憬。只有科技的中国,才是强大、繁荣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