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水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1:53 《今传媒》杂志 | |||||||||
文/周云龙 湖南人自称他们有三大怪:没有辣椒不成菜,嘴里嚼着木头块(槟榔),说起话来像老外。我还要给他们添上一大怪:经济不咋的,文化跑得快。不过,要数跑得快的文化,还得首推湖南的电视,因为几年之前国内就有“电视湘军”的说法了。
第一次去湖南“看”电视,是看他们的《晚间新闻》,而不是《快乐大本营》,那时也还没有《超级女声》。《晚间新闻》吸引我们的是,它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严肃、高调,没有鸡毛蒜皮之类的浅薄、无聊。它说的轻松,播的俏皮,节目里常常有一些再现的情节、演绎的成分,让人看了不禁为之会心一笑。 其实,电视节目在自家的客厅里就可以一次看个够了,而我们看重的是节目背后的运行机制。那天在湖南卫视,监制和制片人和盘托出他们的制片主张:新闻也可以幽它一默,搞它一笑。临别前,外联编辑小陈还特意嘱咐我们,应该去看看长沙的歌厅文化,那是湖南电视的源头活水。 晚上在长沙街头闲逛,刚好路过一家人头攒动的歌厅,一看票价:80元/人、100元/人、150元/人,我们立即萌生退意。当时最朴实的想法,又不是什么明星大腕演出,值吗?80元足够我们四个人好好吃一顿了。 从歌厅转身出来,四个人真的去小吃摊上小吃了一顿。不过,我们当时其实错过了一顿真正丰盛的精神大餐。 这次再去湖南,应一位电视同行之邀,我们去长沙人气最旺的田汉大剧院看演出。据说,长沙市区有同样规模的歌厅5座,天天观众爆满,风霜雨雪无阻,节假日照常。刚刚在前排坐定之时,我们并不相信这样的“据说”,因为当时2000个座位的剧院里才稀稀拉拉来了几十个观众,那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那天又不是周末。同行的大刘说,20元钱一张票,他也舍不得来看。而我更是得寸进尺:“免费赠票也未必乐意,打车过来还得花钱呀!”——不要骂我们老土,在南京,好像是不流行上歌厅的,年轻人也顶多只对酒吧迪厅感兴趣。哪像湖南人进歌厅,就像进商场进饭店一样频繁。 半个小时之后,晚会的大幕正式拉开。随着主持人与演员的现场调动,我们几个“超级男声”也几次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手臂更是忙个不停,左边挥着开心拍,右边晃着荧光棒。与一般晚会不同的是,这里的观众可以现场点歌,有给上级领导点的,有给友好单位点的,还有给过生日的亲戚、结婚的朋友点的……平常的说唱,因为点歌环节顿时平添了一些“新闻性”和“贴近性”。 晚会最大的特色是它的主持,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跳来,这边舞;那边一边喝啤酒一边表演,这边也一边主持一边喝啤酒;他一会儿报幕,一会儿旁白,一会儿伴唱进退自如,来去从容。他的身份确乎是“主”持了,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只会在舞台上说一口普通话、背一堆串词的俊男靓女,更不同那种只擅长传播荤段子的跳“台”小丑。 常常惊叹湖南电视频道上那些男女主持轻松的播报风格,而看过他们的歌厅主持,就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有那种浓烈的娱乐氛围!——终于悟出《晚间新闻》外联编辑小陈的谆谆教导,湖南电视清如许,为有歌厅活水来。不过,“水”面之下,其实还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电视频道的生长,往往受制于一个地方的文化大环境,而反过来,从一个电视频道又大略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居民整体的文化层次、主流的审美倾向。 相传美国一个代表团年前访问内地某个城市,外宾们希望晚上看看城市的夜色,外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赶紧向省领导汇报请示,省里一位领导颇为开明地说,让他们去好好看看吧,免得他们呆在房间里看电视,我们大街上要比电视上“干净”!电视是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往往位于一个家庭最醒目的位置,那么,电视频道应该而且可以带给人们比社会现实更快乐的、更干净的东西。——让快乐的心情得以延伸,让烦躁的情绪得以释放,让痛苦的心灵得以慰藉,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让绝望的人们找回信心,让幻想的人们放飞希望,这是电视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电视湘军”走的是娱乐路线,而其他的电视频道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