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葵/文
一年一度的北京全国图书订货会1月7日即将开幕,成千上万的新书又憋着要“闹春”。本书显然是要赶会,所以尽管时间老人还没迈入2006的门槛,此书的版权页却已享受新年待遇。
就在最近,通行了几十年、鲁迅著作最权威的编辑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重新修订并再度出版,与此同时,花城出版社推这样一个“寒碜”到只有薄薄两三百页的选本,是否不合时宜?我的结论是:不仅合,而且简直要说是应运而生。
现代人能看到的书,不知道比古人的多出多少倍,而且更可怕的是,仍然一刻不停地以几何速度增长。眼下每年新出版图书高达20万种,害得随便什么报刊都有个读书版,随便什么网站都设个读书频道,书多得用汗牛充栋形容已嫌不足。可是,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看再多书,物质生活再便利快捷,可是智慧不开,终究可怜可叹可悲。书出得越多,“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的差别,就愈渐彰显。拿我们来比古人,智慧到底多了多少?
扪心自问,鲁迅时代知识分子还在关心邪恶/正义、是/非的标准,而现在,我们有些只钻在钱眼中的知识分子还关心吗?如果还关心,那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黑社会成了帅、酷的替代词,无聊肉麻八卦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情趣。一些至为朴素的思索,比如关于良心,比如关于善恶,比如关于真理,已经逐渐化为烟尘,消散在超女、博客、风投的炫目光影里。
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意见太多,思想太复杂。曾经有人把卡夫卡的小说拿给爱因斯坦读,爱因斯坦奉还时说:“我读不下去,人脑没有那么复杂。”爱因斯坦是对的,人脑这么精贵的东西,是用来求智慧的,宁愿空着也别堆垃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话其实不够智慧,无味就扔掉嘛。
弘一法师圆寂前一年,闭关福林寺,编了本《晚晴集》,将平生所读经典里好的句子、对身心修养有用的经文摘录下来,总共101条,每条不过几十字几百字,每一出处,无不注得明明白白。后人净空法师曾经评价《晚晴集》说:这一本子会是全世界最好的书,没有一句是废话,对我们的修养、处世、待人、接物,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字字都是精华。
对照来说,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鲁迅大可不必、也不可能完全通读。那么,有一个精通鲁迅的专家,来将鲁迅著作中的精华摘出,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本书编者林贤治,致力鲁迅研究及图书编辑工作多年,绝对堪当此重任。编这样一本小薄册子,看似简单,但是看看目录——论启蒙、论青年、书报审查制度……其中耗费的心血,当只有接近智慧者能够明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