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无新意的好莱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02:51 第一财经日报 | |||||||||
不知道人们现在还有没有收藏这一爱好,如果有,乔治·克鲁尼(GeorgeClooney)主演的《辛瑞娜》(“Syriana”)可是不错的选择。我不能保证通过它你会对美国社会了解多少——或许还不如直接去看看电子产品和本土的娱乐节目——但如果你对好莱坞感兴趣,又想知道它由黑白向彩色的转变为何如此艰难,那你一定不会失望。 要想概括《辛瑞娜》的剧情,实在是有些难度。大多评论家说它的情节比较“复杂”
但是把《辛瑞娜》列入我的虚拟收藏夹,不是因为其复杂的情节,而是因为情节里面那简单化的政治。用斯科特的话说就是,“一定会有人抱怨说现实生活根本就不像《辛瑞娜》中所演的那样。现实中的石油公司、律师事务所,还有中东的政权组织根本就没有参与什么秘密勾结……好吧,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你可以说我天真,是个妄想狂、自由主义者,时下榜上有名的任何称号都行——不过我坚持认为应该奖励加格汉一下。”你没看到吗,一大帮子电影评论家陷在剧情里面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假如知道片中所有这些“石油、恐怖主义、金钱和权势的争斗”取景地都是在美国,你一定不会觉得稀奇,因为这都是美国的强项。片中除了克鲁尼扮演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同流合污,包括中央情报局在内。中情局不只培养出了克鲁尼这样的人物,也培养出了为了保证美国自身的石油供应,不惜派人暗杀了一位无辜的中东当权者的恶徒。这种事情显然是违背法律的,不论是在中情局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自毁前程。不过无所谓了,电影就是应该贴近现实。 而且,就算它想反映出点什么来,也应该看准时机、一语中的。但是《辛瑞娜》的愤世嫉俗似乎表现得有些不合时宜,就算是要表达敬意也要找准对象,约翰·勒·卡雷(间谍小说作家)是有些过时了。还是看一下乔治·派克的《暗杀者的入口》吧,它会提醒你伊拉克战争不是什么罪恶跟贪婪的产物,而是爱心和无私精神泛滥的结果。新旧保守派——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副总统迪克·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特别是原来的副国防部长保罗·伍尔福威茨——他们会让战争跟石油和霸权撇清关系,使目的变得纯粹,就是为了结束萨达姆·侯赛因的暴政,就是为了重建中东秩序。 他们不称职。他们表里不一。他们简直无能到可怕的地步,体现在布什身上,就表现为极端的无知和麻木不仁。到了这种地步他们还在自欺欺人,对石油和霸权只字未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自由主义者,包括我在内,起初还曾经对战争报以支持态度。他们利用了我们的感情,让我们误以为此乃正义之举。 如果好莱坞也能了解到这一点,那就好了。如果那些与好莱坞意见一致的人——同加格汉一样,认为这部电影虽然敢于说出事实真相,但确实有些老套——能够放弃左翼那一套,少在那石油、公司、政府和布什的劣根性上打转转,来点新鲜的、有看头的东西。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现在急需这样的东西。新保守派在伊拉克狂轰滥炸、纵火行凶,可是自由主义者却从未露面。左翼对于战争的批评从一开始就是空洞无物,指责对象无非就是什么石油问题和切尼副总统扯不清的哈利伯顿石油公司的霸权行径——也可以说是孤立政策。这样做实在有些幼稚可笑,最终也是无功而返。战争没有能够避免,布什却得以连任。 正如杜利·威尔森在《卡萨布兰卡》中所唱的那样,“吻不过是吻”,电影也不过是电影——是否属实根本无关紧要。《卡萨布兰卡》的情节有点傻气,不过是二战背景下成就的一段爱情故事,但它确实是一部好电影;《辛瑞娜》就不同了,首先它是一个政治宣言,是对目前左派人士泛泛空洞而又乏力的讽刺。作为电影只能说它不赖,放到漫画堆里倒能算是佳作。 (Latwp授权刊登 兰峰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