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企业危机与国家使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 18:22 经济观察报

  大卫·伊格内休斯

  当经济学家菲利浦·威勒格上个月在亚洲旅行时,媒体报道了通用汽车公司为了逃出自己的死亡漩涡决定裁员3万人的消息。一位威勒格相识已久的日本经济学家问了他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一个伟大的国家如何能够允许它最主要的制造企业走向失败?”

  通用汽车遭遇的问题严重得可怕﹐但其引起的注意却少得令人吃惊﹐它们被淹没在美国成堆的重大麻烦之中。当然,我们隐隐约约得知,比起一个已经生锈的制造厂商,布什政府对如何保持能源公司持续发展更为关心。有评论责备通用汽车的管理者太过短视,通用员工也过于贪婪(汽车业的工人工会也力量强大,他们拒绝降低自己的福利,宁愿看着通用无法自拔)。但是很少人赞同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有维持本国动力工业基地的责任,或者政府政策能够帮助扭转工业下降的局势。

  如果人们对一国的经济问题不更加认真考虑的话,我们也将会面临和通用公司的变故类似的事情。在全球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美国的角色是占便宜的消费者,攫取其他国家那些节俭勤勉的人们的劳动产品。我们将一笔抵押贷款买房子,再买另一辆

丰田汽车,而且继续想,还要买什么?但是当我们的政府极度真诚地宣布,解决巨额赤字的正确策略是继续减税,而不顾这一切会使我们这些过渡消费的人陷入更深的债务黑洞之中的时候,谁能期待一个个体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呢?我们对公共部门管理不善的问题已经习以为常,因此由政府解决问题的想法也会显得可笑。

  但是假设我们把通用汽车濒临破产的经验作为国家的警钟,而且认真思考美国制造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如果政治家们把对待通用的危机看作国家的基本使命,就像肯尼迪总统号召将人类送上月球那样?政府能否有所改变?

  试想这些想法的施行:假如政府计划可以使汽车制造业和其它交通运输部门得到新生,鼓励科技的跳跃式发展;假如这个计划同时可以结束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假如这个计划可以使美国产生新的技术,能够让经济走上更快发展的轨道,而且能培养美国经济在21世纪的领导地位。那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值得去探索?

  这个复兴计划去年由埃默·洛文斯研究提出,他当时的研究题目叫做“赢得后石油时代:为了利润、工作和安全保障而创新。”在那时这个研究没有得到什么关注,但是我在最近研究通用汽车的混乱状态,而且试图回答威勒格的日本朋友的问题时重读了这个研究报告。

  洛文斯的计划正好是一个伟大国家里最大的制造商在路上抛锚的时候,我们应当探索的一些东西。他计划里的细节很复杂,但是道理却非常简单:洛文斯认为,通过对汽车、卡车、飞机和其他办公设备以及工厂所用材料进行迅速变革——取代碳化纤维合成物和其他轻量级产品,美国可以在2025年减少29%的石油用量,在那以后会很快再减少23%。

  洛文斯认为,这些超轻型交通工具的效率是今天混合电力车的两倍,它的功能更为实用也更为安全。节省的燃料能够解决轻型汽车大约3年的额外成本。同时,洛文斯建议使用生物工艺学和其他新技术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碳氢化合物,这样来减少另外25%美国石油消费量。

  为刺激这个新工业范例的转换,洛文斯建议实施收入中立原则“汽车税”,让那些没有效率的交通工具支付更多费用,轻型车可以打个折扣;他建议实施一个政府资助规划,将高效率的

汽车租赁或者出售给美国低收入家庭。为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他建议政府从过去的行为中学习:五角大楼的政策是鼓励创新的,联邦贷款也保证鼓励
汽车行业
的机械重组,类似的贷款保证也对购买新型飞机和卡车的购买者开放;另外十亿元的政府奖励可专门鼓励最重要的革新行为。

  洛文斯说,计划的概要就是,在未来十年投资1800亿美元结束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同时鼓励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美国从2025年就能够每年节省700亿。那真是很高的回报啊。

  我不是技术专家,所以我无法评价洛文斯建议中的那些技术细节。我欣赏的是此项计划中大胆、富有远见的幻想。在外国竞争者打败我们的工业巨人时,这个计划将撼动整个美国,计划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信息:动起来,开始革新,在这艘船快要触礁时赶紧转向吧。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张煊/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